幸福力|去它的“应该”,我只想知道你要什么
幸福,需要内在家长和内在小孩和谐相愉快地相处。
我们的内在家长又是怎样形成的呢?Ta最初主要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怎样要求和对待我,给我制定的规范,尤其是对我行为表现出的态度,会渐渐形成我们的内在家长,在父母不在的时候内在家长继续管理我们的内在小孩;在青春期,我们的自我意识萌生,开始与父母的意志对抗,在试错和碰撞中探索行为的边界;再后来,我们长大成人独自面对社会,自己又会遇到新的处境,会对父母的教育产生反思,形成一些新的观念注入到内在家长的价值观里。
内在家长也需要成长,不然认知会停留在某一阶段,不适应现实的情况。
比如我自己,可能因为离开家比较早,很多事情都要依靠自我管理,我的内在家长比较强势,很长时间以来她把内在小孩管得很紧。我的内在家长经常学着大人的口气告诉我的内在小孩,你“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你“最好”这样,或者会茫然地想“我也不知道应该怎样”,但在她的概念里,不觉得自己内在小孩的愿望也是重要的。比如当我的内在小孩想要一个东西的时候,我的内在家长常会说,你“不应该”乱花钱;当我的内在小孩想玩儿的时候,我的内在家长常会说你“最好”多看会儿书;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我的内在家长常常会认真思考分析然后对内在小孩说你“应该”这样选。
听起来这样的管理好像也没有太大问题,是的,在我自己管理自己的青春期,确实没有出过太大问题,但是“应该”远没有“想要”那样具有强烈的生命活力。“应该”是其他人或理智上认为是对的事情,“想”是一种本能的欲望,无所谓对与错却强烈而难以抑制。
虽然每个人成长环境不同,但像我一样为了“应该”而活的人却不在少数。选专业应该选热门的;男人应该以事业为重,女人应该为家庭付出多一些;选单位应该选个稳定而待遇好的;二十四五岁毕业有工作应该谈恋爱了;谈恋爱应该找一个这样的对象;谈两三年恋爱应该结婚了;婚后一两年应该要孩子了……等到一切定了型,猛然发现,自己过得好像不是自己要的人生。
明明一切都在“应该”之中,怎么却没有应该有的幸福感?
所以我们自己的人生,到底是为了谁眼中的“应该”在活?
当我想通了这个道理,我在自己平时列日程和计划的本子上写了一句大大的:
“去他的’应该’!”
以后我的人生里只需要“必须”和“我想要”。
“必须”是我要履行的义务,人不可能完全随心所欲;而“我想要”是我发自本心的愿望。
抛去了“应该”这样一片大大的灰色地带,内心仿佛经过了段舍离一般清爽通透。
然后,我便可以询问我那个很久不喜欢表态的瘦弱的内在小孩:“去他的应该,我只想你知道你想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