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英咀华7ef0c0e6fddf公众号【麦小丁】征集优质文章

历史不是少数人的贤愚得失——《万历十五年》

2021-11-28  本文已影响0人  兰玖

这本书打破了我一直以来以为的历史。印象中的皇帝是殚精竭虑,皇恩浩荡,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皇帝的求之不得也很多。

这本书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大历史观,于细微之处看整体变化,就像作者说的那样

“历史上有长期性的重要发展,牵涉很多事物的时候,很难是少数人的贤愚得失所能概括;必有其背面、侧面,即我们自己还没有看清楚的因素”

所以把得失成败全论在一人身上,属实是“英雄观”的头号迷弟了。

我特别爱看大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把浪潮搅得风起云涌,但这样的历史只是漫漫长路上的一粒沙,中国历史中更多的不是一个人的因素,看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经济制度对于时代的发展是如此的重要。

就像作者所论述的,国家维护落后的农业经济、不愿发展商业及金融的做法,才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的汉唐演变为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虽然可能有些过于武断,但也足够我们思考许多。

书中谈及了很多人物,有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以知府身分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贽,他们有的身败名裂,有的碌碌一生,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即便是侧面提及的人物,也大都没有一个好的结果。

他们有的已经看清了国家的黑暗面和漏洞,但又没办法补救,只能将就。

有的想要解决一个问题,却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去解决问题的人只得一拖再拖,上行下效,问题一直停留不前。

有的想改变局面,却只局限于一个点儿,并没有实质的改变。反而改革中又妨碍到了一些人,分裂了几个不同的圈子,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这种情形,断非个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释,而是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读这本书有一种眼看着大厦将倾却无能为力的绝望感。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明朝占比例比较大的是文官,他们能言善道,他们辩口利舌,他们擅长“语言的艺术”。于是中庸之道在明朝需要被首辅玩明白方可。

明朝亡,始于内乱。

万历皇帝想让心爱的女人生下的皇三子常洵代替皇长子常洛为太子。这一愿望不能实现,又加上别人告诉他贵为天子,天下都是自己的,结果想干什么总有一大群人管着,时不时还挑挑刺。万历皇帝自少时便知世有“阴”“阳”,可还是全身心的信任着自己的老师张居正,一朝发现老师和印象中不一样,就陷入了一种怪圈。后来墙倒众人推,万历皇帝在朝堂斗争中突然就明白了君君臣臣,而自己只是一个傀儡,他这个时候已经不想管,或者是厌倦管理朝事了,所以干脆就消极怠工。

可以理解万历在这种长期压迫下的“反抗”。但是老百姓真的是无辜卷入了这种“斗争”当中,皇帝是一国之主,他应当尽心竭力以保持文官集团的平衡。在万历皇帝御宇的四十八年中,万历皇帝的消极怠工让整个国家一直在消耗之前积存的,一旦到了临近值,就会乱了。

就像作者说的皇帝的不理朝政

“使忠于职守者缺乏信心,贪污腐败者更加有机可乘。这种不景气的趋势愈演愈烈,使整个王朝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其所以能勉强维持,实在是因为替代的办法尚未找到。而像我们这样庞大而历史悠久的帝国,即使在不利的条件之下,仅凭惯性的作用也可以使这个王朝继续存在若干年月。”

皇城内人人皆在意自身利益,已经无人在意天下和百姓了,作为官员,在中央控制下既没有重点,也没有弹性,更没有随着形势发展而作调整的能力,各项工作都跟不上社会的需求,怎么可能有发展呢?作为皇帝,只顾着和文官们斗争,对朝政疏于管理,消极怠工,国家还能正常维持秩序吗?

文和武对于一个国家都是不可缺少的,唯有二者相互制约,共同发展,才能使国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前进。明朝不是没有能工巧匠,不是没有智勇双全之人,只是文官把他的“小聪明”都用在选拔人才,抑制军队发展上面了,历史中有多少惊才艳艳之人消失在了政斗当中。

这本书初读平平无奇,细读后忍不住一想再想。以不同的眼光看世界,看历史,学会见微知著,学会全面看问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