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婚姻育儿

自我驱动的孩子

2019-08-24  本文已影响28人  正宗毛利大五郎

孩子通过你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上,但他/她却不是你的。

受苗炜老师的启发,最近一口气看了《给大壮的信》,《由内向外做父母 Parenting from the Inside Out》,《自我驱动的孩子The Self-drivin Child》,还有包括正在读的《园丁和木匠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

《自我驱动的孩子》是我认为这几本里最好的一本,可能和我一直跟青少年以及青少年的父母打交代有关。看到林林总总的父母和孩子,孩子的各种问题后面是父母的认知和行为的偏差;越是控制欲强的父母,孩子的问题越多。一点也不管的父母孩子的幼年通常有创伤,他们大多会经历一段比较曲折的心里斗争,但却较早成熟和独立。而那些真正优秀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和他们一样,乐观豁达,主动阳光。

做孩子的顾问

12-18岁的孩子的大脑发育是在少年阶段大脑发展最快的阶段,直到25岁前额叶管理判断的区域才发育成熟,到了32岁情绪管理的功能才发育成熟。在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大脑的发育会延迟,所以很多10几岁的青少年比儿童和成人都脆弱。我把作者给出的一句话整理成了公式,我认为这个公式对我们大多数人都适用:太累+压力太大+持续太久=焦虑+抑郁。

当我们理解了青少年的大脑,再回想一下自己以前干过的做过的“傻傻”的决定,也就不难理解了。当我们自己做了父母,我们也更能够理解父母,那些先前也曾是少年的人们。作者对父母的建议是:做孩子的顾问,而不是帮孩子做决定。

做孩子的顾问这个点非常的醍醐灌顶,我确实发现自己在帮别人孩子的时候能够平常心,指导自己的孩子反而不能客观。商业中顾问分析利弊,提出建议,但从不强迫客户接受(因为也强迫不了)。那么对待孩子父母如果以顾问的心态和方法,把决定权交给孩子,那么事情就简单了很多。因为无论是作业,上学,包括以后的结婚,生子,求职等等你能想到的人生大事,都是要每个人自己的完成,而非父母替他们完成。即使出现了问题,也是孩子自己的问题。作为父母给出了所有的建议,分析了利弊,孩子了解全面的信息以后做出了决定,就算前面是失败,他们需要在失败中学习和汲取教训,这些都是宝贵的人生精力,而且这些精力来得越早越好。顾问不代表明知孩子有道德或者原则上的问题不闻不问。在孩子做出选择之前,我们应该把规范和边界告诉孩子,哪些事不能做的,哪些他们可以选择。父母应该不断的鼓励孩子,告诉孩子我们相信他们有自己做出正确决定的能力,如果万一这个决定是这个错误,孩子不要害怕,学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任以及从中学到东西。父母的职责是给予孩子爱和支持,而不是不让孩子遭遇挫折,我们也没有那个本事永远保护孩子。

心怀谦卑,让家温暖

Remember to be humble。很多人自己成为了大人也活得很不清楚,工作太多,吃得太多,睡觉太少,投资失败,工作也不是自己喜欢的。很多时候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对的,那我们能确定我们给孩子们做的决定就一定是对的吗?我们能做的是让孩子了解做决定需要的信息,给出选择,并且帮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我要教给孩子的是我们人生的经验,教给他们面对错综负责的事情,怎么去做判断,而不是直接帮他们做出判断。接受孩子的想法,自己保持镇定,提出自己可以提供帮助。

当父母为孩子发愁的时候,孩子们的自信其实会受到打击,会让他们焦虑。所以我们应该把家庭环境营造为孩子最安全的港湾,他们无论走多远,家带给他们的永远是幸福感。这样孩子在做决定和判断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多焦虑感,这样也会更理性,因为人在压力和焦虑的情况下往往做出不理智的选择。

人在什么情况下能够自给做出决定,起码有3个需求:1. 自治感。2. 能力感。3. 相关感。满足这3个需求是让一个人(包括孩子)有主动性的关键。你能够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给他们能够做决定的掌控感,帮助他们有能力做出决定。相关感是指让孩子感到被需要,被关怀。比如说,如果孩子努力了但是考试成绩还是不好,家长可以说:”我知道你很生气,我知道你已经很努力了,我已经为你的努力骄傲,接下来有什么我能帮你的?“ 

让孩子做喜欢的事情

让孩子变得拥有主动性的最好方式是让他做他喜欢的事情。所以如果父母希望驱动孩子,应该想办法让孩子从心里接受这个事情,从父母要他们做,变成他们要做。如果他们真的不想去做,或者不适合做,父母应该想想这件事情孩子到底是否应该做。而且如果父母都做不好这件事情,就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好,这其实也不太现实。

我们今天看来上大学是每个读书的学生理所应当希望的事情,其实未必。首先上了大学不是人生的终点,其次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上了大学。更不要说上大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上了大学以后的人生路该怎么走。难以置信但确实在过去的4年中美国几千所大学学生的肄业率达到59%,也就是说只有41%的学生在4年内拿到了大学毕业证(腿发抖)。

如何设定目标

做事要有目标,但目标不要不切实际。每每有家长拿着孩子不到3.0的成绩单要上美国前30的名校,我只能说,孩子太惨。目标一定要切实,孩子要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实现。鼓励孩子把目标写下来,让孩子想想内心有什么困难,家长如何可以提供心理支持。以考试为例,考试的初衷是让孩子知道哪些自己学会了,哪些没有,如果完全把考试转化成为用分数来衡量的量化指标。从长远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真正的能力提升,父母应该把重点放在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哪些不会,继续学习和提高,而不是一味的追逐分数。

我自己就有个学生,家人说她有抑郁症,让我们轻拍。如果以分数来衡量,那绝对是学霸,但是以情商衡量,我非常怀疑她未来幸福的能力。人的价值不是自己优秀,而是为别人创造价值,在人际相处之间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没有爱好,没有朋友,没有太多沟通交流的欲望,就算这样的孩子进入了名校,我并不觉得她以后会比其他成绩普通,情商正常的学生优秀。看得越多,就越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这样,不希望有一天她们是分数上的学霸,而是情商上的矮子;不希望别人跟她们沟通困难痛苦;不希望她们没有对生活的热爱;不希望她们如行尸走入一样听任家长/老师/领导/任何权利机构的摆布。我希望她们能自己独立思考,都是有趣的灵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