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无时空里,人生是一场徒劳吗
毕加索:“当我读爱因斯坦写的一本书时,我啥也没弄明白,不过没关系:它让我明白了别的东西。”
有时候,本着某种目的干一件事时,到最后没达到预期的目的,却收获了意外的东西,和古人说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殊途同归。
正如此刻,也许在另一个时空里(如果当你面临选择时,每一个选项都会产生一个时空),我和其他同学一样,正徘徊在就业和踏入社会的边缘,但是因为我的迟到,让自己还能庆幸坐在案前写这些无关紧要的话语,还能在温软的象牙塔里堂而皇之的装一年大学生。
人从一出生就跌入了“永恒回归”的宿命里,在各自的囚笼日起而作,日落而息。人不甘于这种回归,就提出了“时间”的概念,来证明今天和昨天的不同。为了打破这种循环,以求在平淡的生活找到新鲜,人便尝试新的事物。
我亦如此,我去旅游、看电影、找一些美好的事物,但是过了之后呢,像梦一场,甚至连过去的经历都是梦,有时怀疑它们是否真实的存在过,但它们的的确确的存在过,文字和东西可以证明。
那么,为什么我要怀疑它的存在,陷入一种生命的虚空论中?
存在过和根本没有存在有什么区别,存在过的事物对于现在已变成一种虚妄和不真实。
黑格尔说“历史就是一条流动的河,河里任何一处河水的流动都受上游河水涨落与漩涡的影响。”诚然,历史不能断代的、孤立起来研究。人生亦是如此,人的位置是由时间的积累和诸多环境因素共同的结果,正如柴静在《看见》里写的“一个人是由很多人组成的”。那么,先前的经历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人也被先前的经历潜移默化,形成了隐藏在潜意识的经验。
但是在当下,只有此时是存在的,可以清清楚楚的意识到自己的思绪在流淌,清晰的听见自己敲击键盘的声音,感到自己内心的平和和安然,这些知觉都在转瞬即逝。不知不觉跌入了“后现代主义”漩涡里,后现代主义不在乎行动的结果,而注重过程,行动的意义不再是追求实质性的结果,只在乎自己战胜命运的过程。
所以,人唯一能感知的就是当下,过去未来都是空虚的概念,唯有感知到当下的幸福和充实,整个人生不会有太多的阴霾!人没有走完一生,如何得知最幸福的就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呢?而每一个当下是真实的,因为真实所有知觉,所以每一个当下才是最幸福的。
很多人说:“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在这句话里,生活成了一个目的。但是,我想生活是一个过程,而不应该是一个目标。别人看的是你生活的结果,而你自己却拥有的是生活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痛苦和快乐并存,阴影和光明并存,这是世界的法则,阴阳协和,才能保持平衡。人自己则是一个放大镜,看到了痛苦,就放大了阴影;看到了快乐,就放大了光明。趋利避害是生物的本能,向着阳光生长,总会幸福。
和阳光一样,生活的本质是大多数时间都是平淡无彩,只有在少数情况下会看见彩虹。而对很多人来说,很多时候这种平淡是一种空虚和无聊,就像《等待戈多》里荒诞的等待。人们忙着仰望天空彩虹,却忘了地上颜色。花是五颜六色的,草是轻盈翠绿的,树是葱郁苍的、、、、、、平淡之中处处隐藏着惊喜和小幸运,只要善于发现,总能体会到。如果能在平淡中体味到幸福的滋味,还有什么忍受不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