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贴复制
我看透人的面目,人的本质就是一个可怜的小虫。对自己一无所知的人,必将终以黑夜般失败。
。。。。。。。
我会告诉你,一切你想听的
但不会告诉你真相
我的内心深处只居住着自己一个人
为了和平和农业,你永远从我的内心得不到一句实话。
。。。。。。。。。。。。
。。。。
再说一遍,是为了和平和农业。
。。。。。。
。。。。。。。。
农业是什么意思?农业=%“;_*?D,农业这个词被我遮蔽在黑暗之中,于你们是无意义的一堆神秘代码。我要通过语言不知不觉中把你们引入黑色的陷阱,然后把你们困在绝望之中,不得挣脱。
人这种卑贱的生物,就是该超越的。(不管你们是否有所行动,至少,我要开始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
需要补充重要的一点,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善于利用心理学”伪装”自己,充分利用他人的便利。(我只说,这是完全智慧的行为。)
(看完心理学,下一步,看经济学和研究养生之道。敲敲一脑壳的坏水,十分钦佩!)
(穿插今日异常爆炸的一则《昶心新闻》:傻瓜们,老子新发现一个20世纪伟大的德语天才诗人,兰策。
创作特点
“血滴”诗
策兰是一位自始至终顶着死亡和暴力写作的诗人。作为一个父母丧生在纳粹的犹太人集中营、经历过多年流亡生活、患有精神分裂症、最终自沉于塞纳河的德语诗人,策兰为这个世界贡献了最杰出的关于死亡、绝望与神秘的诗歌。战争在保罗-策兰思想刻度里刻下的是生活和生命的破碎、撕裂以及无极的黑暗。即使是在战争过后的日子里,诗人在黑暗主题的笼罩下,或者说是在磨砺黑暗主题的过程中,破碎、撕裂的感觉始终弥漫于其内在的精神空间,不肯挥去。从总体趋势上来看,在策兰的诗作中充斥破碎与超现实的意象,对于死亡的想象尤其丰富。他以怀疑、对抗、狂怒的态度面对着带给他厄运的世界。读他的诗作,面对历史浩劫摧残生命的现实时那种力压千钧的重的感觉和黑暗的感觉到处都在弥漫,几乎使人透不过气来;又感觉恍如折射在锋利的玻璃碎片上面的强光,黑暗越是减轻,切肤之痛就越来越深。论者切中要害:诗人策兰的语言“来自一个死亡的王国”。耶虏大学的Michael Dirda认为策兰就像远古的先知,启示着人类永恒负担,他的诗“根本就是血滴”。
独创形式
策兰也是一位有勇气的具有独创性的诗人:他没有屈从历史的暴力,也没有去迎合战后德语文学界对社会问题的压倒一切的关注,或那种以“大多数的名义”强加给一个诗人的要求。
从诗的形式上来看,策兰早期诗歌的传统因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多有标点规矩,语句完整,句法和语法符合规范;承袭古希腊的诗韵,他常用抑扬格(xX)和扬抑格(Xx)韵步,尤其偏爱扬抑抑格(Xxx)韵步;诗句大多由流畅的、音乐性强的长句构成。语言象是得到释放一样,自由奔腾下来;隐喻较为明晰,图象十分丰富,德国浪漫主义和法国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尤其明显,颇为传统。在经历奥斯维新经验积习后,那种意志死死压着的尖锐的绝望与屈辱,已经不可避免的成为了策兰审视的一个宏大背景,他用词语搭建起一种向度,一种对语言的超越,成为了他态度的一部分,更多的则呈现为一种对于上帝的对抗。反复的思考上帝是科学的把握方式,而参与到上帝的对话中去,则是诗性的把握方式。人类的每一刻都是自立的,无论屠杀,质问,监禁,甚至遗忘,都无法修改无懈可击的过去,在让人战栗不已的永恒流变中,在策兰词语里,诗歌完成了他自身生命实践的集结。他试图努力隐藏通向他诗歌存在意识的暗道,他拒绝简单的阐释,他试图做的只是自我表达的可能,诗歌所呈现的则是对所有理性释义的自我封闭。他认定生命在于对话,而诗歌就是这种“对话”的形式,只不过它是一种“绝望的对话”,或一种“瓶中的信息”罢了:“它可能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被冲上陆地,也许是心灵的陆地”(《不莱梅文学奖获奖致辞》)。他认为自己那种布莱希特式的社会讽喻诗歌往往过于简单、廉价,早期诗中惯用的生与死、光明与黑暗的辩证修辞也日益显得表面化和模式化。现在,他要求有更多的“黑暗”、“断裂”和“沉默”进入他的诗中。甚至,一种深刻的对于语言表达和公众趣味的不信任,使他倾向于成为一个“哑巴”。策兰自《死亡赋格》以后的写作,没有以对苦难的渲染来吸引人们的同情,而是以对语言内核的抵达,以对个人内在声音的深入挖掘,开始了更艰巨、也更不易被人理解的艺术历程。原有的抗议主题和音乐性都消失了,出现在人们面前的,只是一些极度浓缩、不知所云的诗歌文本。策兰这样谈到新的写作倾向:“我不再注重音乐性,象备受赞扬的‘死亡赋格’的时期那样,它被反复收进各种教科书我试着切除对事物的光谱分析,在多方面的渗透中立刻展示它们我把所谓抽象与真的含混当作现实的瞬间。”
他的后期作品,由于脱离了意象和隐喻而失去平衡,诗变得黑暗而不透明,越来越短,越来越破碎,越来越抽象;每个词孤立无援,词除了自身外不再有所指;他的诗对抒情性回声的压抑,对拆解词义的热衷,使他慢慢关上对话之门——也许是内心创伤所致,驱使他在语言之途走得更远,远到黑暗的中心,直到我们看不见他的身影。表达与心灵分裂,身体与灵魂分裂,而更为严重的是对话诗观所要求的自我分裂,这些对于策兰来说无疑是另一场奥斯维新。在策兰这些看似破碎、晦涩的诗中,是一种更深刻的存在意识的显露,是一个诗人需要付出巨大代价才能达到的艺术难度。甚至可以说,他的那些看似“不堪卒读”的诗,每一首,甚至每一行,无不体现出一种艰苦卓绝的艺术匠心和高度的毫不妥协的个人独创性。他的诗看似怪异并且不可诠释,但又总是指向一个悲剧性的内核,正如他对语言和形式的探求总是相应于一种更内在的生命的要求。他所体现的那种罕见的对苦难内心和语言内核的抵达,是任何文本理论或语言哲学都不能比拟的。
独特艺术
策兰诗歌的突出的艺术特色是简短、艰涩,感觉鲜明,通过语言的破碎性赋予语言以陌生化的独特感。他说过:“感觉被产生,有了生命,在这两者之上是艺术品的惟一标准。” 正如他自己所说,语言是战后留给他的唯一未被损毁的事物,他的诗歌讲述的只是他在深海中所听到的,许多沉默和许多发生。他的诗里没有陈词滥调,到处有形象的真面孔,用语出奇制胜以致显得荒诞,经常可以看到“悖论式的修辞手段”。策兰所搭建的词语世界,每一个词语都是他黑暗空间的自我浮现,来自于远古的符号崇拜,每一个词语都是一个无尽的深渊,自我组织,永远重复。
他强调“诗歌是孤独的”,强调诗的个人性、独特性;然而,他却并非主张绝对封闭:“注意,诗歌试图给予它的相遇者的所有的注意”,“诗歌并不因此就停下来,就在这里,在这相遇之时——在相遇的秘密里”——和谁相遇?和读者,和知音。这说明,他心目中仍有这“相遇者”并力图引起其注意。“不要责备我们的不清晰,这是我们的职业性。”他引帕斯卡尔的名言为己作辩。
策兰研究者费斯蒂纳尔教授提出个很有意思的说法:现代主义始于波德莱尔,以策兰告终。由于策兰对语言的深度挖掘,对后现代主义诗歌有开创性作用,特别是美国语言派,奉策兰为宗师。
策兰诗选(王家新 译)
《雾角》
隐匿之镜中的嘴,
屈向自尊的柱石,
手抓囚笼的栅栏:
把你自己献给黑暗,
说出我的名字,
把我领向他。
《水晶》
不要在我的唇上找你的嘴
不要在门前等陌生人
不要在眼里觅泪水
七个夜晚更高了红色朝向红色
七颗心脏更深了手在敲击大门
七朵玫瑰更迟了夜晚泼溅着泉水
《你曾是》
你曾是我的死亡
你,我可以握住
当一切从我这里失去的时候
《在河流里》
在北方未来的河流里
我撒下这张网,那是你
犹豫而沉重的
被石头写下的
阴影
《我仍可以看你》
我仍可以看你:一个反响
在那些可以昆虫的触角暗中摸索朝向的
词语,在分开的山脊。
你的脸相当惊怯
当突然地
那里一个灯一般闪亮
容纳我,正好在某一点上
那里,一个最痛苦的在说,永不
《苍白声部》
苍白声部,
从深处剥取
无言,无物
而它们共用一个名字
你可以坠落
你可以飞翔
一个世界的
疼痛收获
《你可以》
你可以充满信心地
用雪来款待我:
每当我与桑树并肩
缓缓穿过夏季,
它最嫩的叶片
尖叫。
《时间的眼睛》
这是时间的眼睛:
它向外斜睨
从七彩的眉毛下。
它的帘睑被火焰清洗,
它的泪水是热蒸流。
朝向它,盲目的星子在飞
并熔化在更灼热的睫毛上:
世界日益变热
而死者们
萌芽,并且开花。
《站着》
站着,在伤痕的
阴影里,在空中。
站着,不为任何事物任何人。
不可辨认,
只是
为你。
带着那拥有藏身之处的一切,
也勿需
语言。
《死亡》
死亡是花,只开放一次
它就这样绽放,开得不像自己
它开放,一想就开,它不在时间里开放
它来了,一只硕大的蝴蝶
装饰细长的苇茎
让我作一根苇茎,如此健壮,让它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