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遇见,就从容地面对----读《丙午到流亡》感

2017-02-28  本文已影响499人  敏也

遇见,就从容地面对

----读《丙午到流亡》感

遇上杨绛的文字是因为90年代中期一次到济南姑姑家的探亲。在表妹的书柜里一套三本的《杨绛作品集》吸引了我,临走时这套书就成为表妹送与我的礼物。这套作品集199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发行,其中第二卷即包含了《干校六记》、《丙午丁未年纪事》。当时读来已是唏嘘,后又反复翻看。继而买得1992年再版的《将饮茶》独本书,这本书不仅包含“纪事”,且书写了杨先生的父亲、姑母,丈夫及《围城》的写作故事。再后来她的译作《斐多》也进入我的阅读视野。近年来是《我们仨》、《洗澡》的断续阅读,再加上很久以前成为枕边爱物的钱钟书的《围城》、《人.鬼.兽》等书的阅读,间或还有在不经意间寻得的文字中所看到的这一对文坛伉俪的人生。杨先生的形象在我的眼中逐渐立体、丰满。

《丙午到流亡》是由1981年由香港广角出版社出版的《干校六记》,1987年由三联书店出版的《将饮茶》中的《丙午丁末年纪事》,独立短篇《从“掺沙子”到“流亡”》三部分结而成集。这个集子给了杨先生作品一个断代和一个视角的并类,让我们从一个特殊的背景下的文字中去认识她,亲近她。

从最日常的对话开始,杨先生把人生中遇见的那一段极端的经历写成了平常的生活。从被“揪出来了”的轻描淡写到为自己的“阴阳头”缝帽子时的“机灵”幽默,从台上被斗时找窍门“学马睡”到巧遮“帘子”享“炉子”与“同类”分得混乱中的片刻宁静……我们看到的是从容淡定、向苦寻乐的杨先生;从准备下干校的细整密缝到凿井、学圃的劳动与闲情,从难中养护狗儿“小趋”到改造中的夫妻菜园相会,我们又看到了一个随遇而安、善人善物的杨先生;从做写自己罪行的牌子时的精心裁制、楷体写就到专职刷厕所时的用心尽力、做到极致,从寻找《堂吉诃德》译稿的执着往复到把一年的二百多天都用来积攒工作的恒久一贯,让我们还看到了一个不忘初心、坚毅前行的杨先生……

把所有的遇见都活成生活,从容面对,寻心而行,杨先生如水的文字中浸透着她的生命信息。这些文字里不见喜乐,人生的荣与辱对她来说都是风轻云淡。她是社会的冷峻观察者、人生的深刻思考者、现象的真实记录者。白描是她选择的记录方式,经历在她的笔下是图景、是图式,她用浮于表层的文字深覆着意义。我们看到的她,只是一个宏大的社会背景下的认真生活者,一边是用一生累积的鸿篇巨著、一边是顺生活而为的柴米油盐。

对社会突变的逆来顺受、对人生初心的柔性坚持、对周边人事的善意理解,造就了杨先生,也启示着作为教育者的我们。

风骨与真心----正如杨绛在风云变幻时冷静客观不盲从一样,我们的教育者要做到的是如何不媚权、不崇上、不唯本、不功利,真正的遵循教育的本质,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做出教育者的风骨与真心。

悦纳与平静----正如杨绛在乌云遮顶时能看到它的金边一样,教育者要实践的是如何能够做到在复杂的教育环境中悦纳每个孩子,如何用平静的心灵去面对每一个生命,呵护她、滋润她、唤醒她、发展她。

价值与自觉----正如杨绛在战乱时选择回国,在社会困境中坚守文字,在亲人离去后坚持生活一样,教育者要思考的是在教育的耕耘中,在引领着一颗颗灵魂生长的过程中如何坚持文化自觉、如何达到价值实现。

……

一个清淡如菊的女子,一颗沉默隐忍的痴心,一位多面高产的鸿儒,杨绛把自己的每一次、每一种遇见都经营得如此雅致、如此高贵、如此从容,她让我们见到的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处世的温度、一种学者的硬度、一种人生的高度。

此文着笔较早,成文时长,未及收尾,即闻先生已逝,不禁掩面,遂以此追思。

                                                           2016.06.28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