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创业YY: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01
昨晚,一边散步,一边和朋友用微信聊天。不知怎么说起创业的话题,他说:“我感觉你去创业的话一定会成功。”当时,我的心情很愉悦,我知道这是他在肯定我的能力,但我这样回答他:“别,我好不容易把创业的念头掐死。”
是的,不久前,我还在想着自己创业当老板——那滋味一定很爽,虽然要自负盈亏,但我的能力能得到更好的施展,我的潜能会得到最大的挖掘。但是,这些都是以前的想法;现在,我觉得自己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所以,还是庆幸于自己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晚上睡觉前,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我对创业的态度,为什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还没来得及深入剖析,我便进入了酣甜的梦乡。
早晨,对着自来水龙头洗碗。水柱无声地扑向洁白瓷碗,开出一大朵透明的花,我的脑中有灵光一闪:以前,我的想法是乐观的,而最近,我的想法变成悲观的,从乐观到悲观之间,我经历了什么?
02
创业的念头,萌芽于刚工作没多久。那时,我在一个很小的私营企业上班,每天三班倒,全年除了元旦、劳动节、国庆节、春节可以休息几天,星期天休息都要请假扣工资,更别说双休了。而且,单位里的人事很复杂,从高层到中层到一线工人,什么“派”什么“党”,有同事打趣“打狗要看主人”,“流言的速度堪比光速”。
期间,虽然我一路升职,但总觉得心很累。我知道这是因为刚从校园出来的自己太单纯,但我实在不想变得那么世故,所以,我总想着离开。离开了会不会跳到另一个大同小异的单位?那这个离开又有什么意思?还是创业好!又自由又单纯!
于是,我写了辞职信,去上一个创业培训班。当然,后来我没有创业。当时,虽然家人不是太支持也是太反对,但我总觉得自己是女孩,这个不能干,那个不能干。说到底,就是不够勇敢。
结婚生子后,原来的单位催我回去上班,我拒绝了,一方面因为距离太远,另一方面因为心理上不接受那里的管理理念。
那时,有原来的女同事来找我,鼓动我去创业。我跃跃欲试,但公婆都不支持,先生则不置可否。于是,我没有创业。
我在单位上了两年班,女同事则开了两家分店。后来,又听说另一个男同事创业成功的事例,我更心痒了。但是,最后我还是没有创业。
今天,我把这些归结为自己不够勇敢。回望过去,那些事实告诉我,情况不容乐观。但为什么我一直无法解开创业情结?是没有真正行动过导致的遗憾?还是选择性记忆?又或者,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逃避?是的,这是一种逃避。创业绝对不比给别人打工自由、单纯,风险也更大。之前,我似乎没想过这个问题。
03
今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关于创业的想法有了很大的改变。
这个月一直在看《思考,快与慢》,作者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丹尼尔·卡尼曼。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个体经营的账务收益属于中等:同等条件下,人们通过向雇主出售自己的技能得到的平均回报要比经营自己的企业更高。这表明乐观主义是普遍的、执拗且代价昂贵的。”看到这里,我对自己没能创业的遗憾度似乎减弱了。
前几天,听到有关堂妹创业的消息:折腾七八年,钱没赚到,孩子没管好,自己面容憔悴,家里鸡飞狗跳。我劝她找个单位上班,她说自由惯了,受不得那些约束。
我想起那个创业成功的女同事,创业头几年很是风光,但最近摊子铺得太大,资金周转一下出了问题,不得不厚着脸皮求亲戚朋友帮忙。
这些似乎都印证了丹尼尔·卡尼曼理论的正确性。于是,我对创业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我不再渴望创业了。
04
以上,是我回忆并分析自己对创业态度的转变过程和原因,我的记忆正确吗?我的分析正确吗?我又一次翻开《思考,快与慢》,94页——“小样本的出错风险可能高达50%”,这句话告诉我:这种判断是错误的!因为我判断的依据是小样本!创业成功的女同事、男同事,创业失败的堂妹、经济危机的女同事,很显然,我的信息样本局限了我的判断!
丹尼尔·卡尼曼的另一个理论引起我的深思:“对随机事件作出因果解释必然是错的。”我们在听说一件事后,经常会习惯性地判断当事人行动的得与失,甚至会想如果换作自己会怎么做,自己一定会做得更好。我确实忽略了事件的偶然性,就像创业的堂妹,她前年的失败是因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
看来,分析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判断更是一件困难的事。那怎样才是正确的?先生这样回答我:
做市场调查:尽可能选取大样本,调查市场需求、消费者群体、竞争者群体,能调查一条街,绝不只调查一家店。
做分析报告:除了分析市场供需,商店选址、装修风格、价格定位、经营理念等也不能忽略。
做风险预测:财务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社会风险等。
他说:市场中不存在永远正确的答案,多调查多分析,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尝试多角度多方位解决问题,才能找到尽可能正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