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笑的那条鱼
灵感不似雨,说降就降,但一定有所想所思如雨丝般被抽出。
突降的雨如珠帘,点滴连成线,成片打在Allen身上。每当这时候,她都能想起童年的梦。她想象自己是水里的鱼,无论外面雨点如何疯癫,都伤她半分不得。
因为被老师手中教鞭欺负的感觉太委屈,直接,凛冽,湿漉漉的。
小学生的她,曾因左撇子的缘故,挨了老师很多的奚落和无情的落鞭。老师当众扔回她的作业本,说她跟人不一样,全班都笑了。可那时,她真的不会右手写字。
孩子的委屈背后就是顶破天的梦,她想:假如我是鱼多好,池塘里的水就是我的铠甲,那厚厚的屏障卸了千斤的威力重量,落在我身上就只剩轻柔,那是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港湾。
![](https://img.haomeiwen.com/i23661057/d4d05711f7b5f9dd.png)
鱼,即使被笑了,也没关系。
那时候,她是这么觉得。所以,放学,她总喜欢看池塘里的鱼,看它们自由自在的模样。
后来,她觉得对鱼来讲,有关系。不是因为教鞭,而是因为香港中文大学这所教室里的阵阵笑声。那笑声是有声的讽刺。
鱼大概听懂了。
一只青蛙见过了外面的世界,给井底的朋友讲述它看到的牛,“两个尖尖的犄角,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条粗壮的腿,坚硬的蹄子,长长的尾巴,大大的肚子,还能产奶呢......”
而鱼脑海里呈现的“牛”样依然是条鱼,只不过,头上有犄角,身后有尾巴,装了四条腿,多了黑白大肚子......
一张图片让教室的笑声此起彼伏。笑声这样说:这样的牛,非牛,这样的牛叫”鱼牛”。这样的鱼没见过世面,这样的鱼似井底之蛙,只能活在别人的描述和见识里。
导师原本只是借著名的“鱼牛童话”讲建构主义理论。即,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取决于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她没有笑,直愣愣地回到了当初。
水是不会永远保护鱼的,如果鱼自己走不出那一亩方塘,如果鱼自己没有提升认知与格局,那个被笑的鱼会永远都活在被嘲笑里。无论是因为最初的无力,还是接下来的无知。
她想起王菲《执迷不悔》的那首歌里唱的:
“只是这一次,这次是自己而不是谁,要我用谁的心去体会,真真切切的感受周围,就算痛苦,就算是泪,也是属于我的伤悲......
我还能拿谁的心情体会,真真切切的感受周围,就算疲倦,就算是累,只能执迷,而不悔。”
她提起笔,在ipad上写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