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蒙蔽了爱》

2019-10-28  本文已影响0人  财务喜玲姐

今天是周四又到了本周我和大家分享的时间了,很感谢廖丰华老师搭建的平台,也感谢群里伙伴们每次在我分享后都给予很大的支持和鼓励!这也更加激励了我希望每周都能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今天分享的内容《非暴力沟通》的第二节《是什么蒙蔽了爱》。

上一讲我们讲到了《让爱融入生活》,讲到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是哪四个要素呢?观察、感受、需要、请求;那么今天我们这一来讲讲《是什么蒙蔽了爱》。

那么暴力是从哪儿来的呢?就是因为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虽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最终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这称之为“异化的沟通方式”。它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道德评判: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我们生活中常见有这些评论:

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不想做,那他就“太过分了”。

如果有人开车横冲到我前面,那他就是“混蛋”。

如果女友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就“太粘人了”,如果我想要多一些体贴,她没满足,那她“冷漠得像个木头”。

如果对方更关心细节,他就是“有强迫症”,如果我更在乎细节,他就是“粗心大意”。

这样的评论暗藏着我们的价值观和需要,但这样并不公平,即使对方做出让步,也并非心甘情愿的。我们不能将价值判断与道德判断混为一谈。

进行比较: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我们生活中见过太多的比较,如果你真的想过上悲惨的生活,就去与他人比较吧。比如和明星比样貌给自己添堵,和闺蜜比男友让老公恶心,和邻居家孩子比成功让孩子讨厌你……数不清的“比较”蒙蔽了我们对人对己的爱意。

回避责任: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是,人们总在说“不得不”和“你让我”。“不管你喜不喜欢,有些事你不得不做。”“你让我伤透了心。”显然,这种方式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淡化了个人责任。

在讲到回避责任的时候,书上还讲了一个案例:

有一次,在与家长和老师讨论回避责任所带来的危险时,一位女士气愤地说:“但有些事,你确实不得不做,不管你是否喜欢!我认为,告诉孩子有些事他们不得不做,并没有什么不对。”于是,卢森堡博士请她举例说明什么事好“不得不”做,她有点不屑地回答:“这太容易了!今晚离开这里后,我不得不做饭。我讨厌做饭!我早就受够了!但二十年来,每天我都不得不做饭。即使有时累成一条狗。因为这是你不得不做的事情。”卢森堡博士告诉她,可以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解决办法。

她从学习中找到灵感,一到家就告诉家人,她不想再做饭。三个星期后,她的两个儿子参加了一个研讨班,她儿子告诉博士,感谢上帝,她终于可以不在吃饭的时候发牢骚了!

这就是我们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强人所难: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藏着威胁,这意味着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这是强者常用的手段,比如父母就会威胁孩子:“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老婆威胁老公:“你不把工资卡给我,咱俩就离婚。”这种方式的基础是性恶论,源自等级社会或专制社会,同时也支撑着它们。

人是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这就是,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就是这些异化的沟通方式让我们蒙蔽了爱。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