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观经验:一年读五百本书的体验

2017-10-22  本文已影响17人  端木子羽

北大一位学长在知乎上开了一个名为”一年读500本书是什么体验?“的Live。

一、感受变化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第一年的500本,感觉书很多,在学校,有读不完的书,读500本书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第二年的时候觉得,读了很多书,好像书快被读完了,有点不想读下去的感觉。第三年的时候感觉,真正好的书是读不完的,有点焦虑。最后一年的500本,觉得读书是一种很自然的东西,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什么任务。

在回答是否和别人谈论的时候会将这当成一个吹嘘的资本。学长有一点提的很好:似懂非懂的书,不会说自己读过,读完很多书之后会对所有书心存敬畏。看到的点和问题真正要的答案不同,因为确实欣赏这种态度——而且,对原本的问题,我这个读书不算多的人也可以很坦然地回答:读书是个人修行和与人交流的必备,完全用不着炫耀。何况学海无涯——此刻自以为懂得,其实和其他人相比自己的观点是十分片面的,怎么好意思吹嘘?虽然学长以”500本书“为噱头开设了这样一个Live,但我觉得读书记数量是一个纪念性的行为,从中读者获得一种仪式感和成就感,也增添一种时空感,但读书的数量并不是读书这一行为的主要目标。

二、与书相遇

(1)从书到书,一本书引到另外一本书。

(2)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豆瓣,Goodreads)

(3)图书馆——有目的和无目的(逛图书馆)、电子阅读(网易蜗牛阅读)

第一点和第三点容易,第二点不容易。

三、完成阅读

(1)方法因人而异

(2)通览(主要内容、作者风格、价值)——精读(阅读第一遍标记的要点)——回读

i. 通览:当你有了很多知识储备之后,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之后,会发现世界上的书差不多,接触一本新书,并不是从零开始。都会和以往的阅读和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同时把有价值的、暂时不能理解的部分标记下来。

ii. 精读:两三天后对阅读第一遍的标记要点,串联全书为何这些最为重要。

iii. 回读:对精读过程中觉得有价值的部分再次阅读,这也是本书于你的精华。

三、书文摘抄

早先也认为读书的下一环节就是书评,但这样读了一些书之后,发现书评的意义不能够代替摘抄——尤其在知识储备不足的时候,妄谈书评有”好高骛远“之嫌。

书摘能够很好地让人回溯自己的阅读内容,常读常新,是建立自我知识体系的重要辅助。

建议大家利用电脑记录笔记。建立可搜索关键词的笔记文档

四、时间管理

(1)时间没有必要固定化(个人倾向于每天花合计的时间,包括零碎和整块时间)

(2)设备不用固定,纸质书、电子书都可

(3)多样化阅读,可以引发你前往未知的地方。

五、乐趣or枷锁——如何不跑偏?

(1)书和音乐、电影和游戏本质上是一样的,不能够将书视为吹嘘的噱头。

(2)认识到书的价值,不要必然划分书的高低贵贱。第一遍通读的时候,从头至尾,无论你是否喜欢,然后去自己找寻书本的价值。细想,必然划分书本的高低贵贱,其实在正视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之分上是有欠缺的,一个价值观究竟是自己的还是社会的是有差异的。


母校图书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