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陈玉林:从“万物皆媒”到“媒融万物”跃升,主流媒体如何华
“媒融万物”的主体不再是“物”,而是“媒”。媒体主动转变角色去影响所有媒介,从而改变媒体行业和相关产业的关系,实现跨行业的融合发展。
我们形容当下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生态,或者传统媒体发展的环境时,常用的一个词就是“万物皆媒”。“万物皆媒”,意味着物体媒介化,平台多样化,在深刻改变社会行为方式的同时,也颠覆性地改变着媒体生态。颠覆虽然意味着重生,但对于专业媒体和媒体人来讲,“万物皆媒”这个词确实也带来了被边缘化的压迫感和恐慌感。
那么,在“万物皆媒”的时代,专业媒体如何自我定位,突出自身发展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成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中的一个方向性问题。
最近,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副总经理陈玉林,就“媒融万物”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媒融万物”是媒体机构从
被动应对向主动出击的转身
问:最近看到您在一篇文章里提出“媒融万物”的观点,“媒”和“万物”,主语和宾语一换,颇有豁然开朗之感,很受启发。“万物皆媒”的时代,专业媒体确实要有这样明晰的目标和自信。从“万物皆媒”到“媒融万物”,这个突破性的思路转换,是怎么触发的?
陈玉林: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万物皆媒”和“媒融万物”两个概念的主体不同。“万物皆媒”的主体是“物”,核心主要是指物体媒介化的过程。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万物的媒介属性和作为媒介的功效被逐步挖掘出来。在这个概念下,原有的媒体机构被技术发展所驱使,显现出被动、无奈。
“媒融万物”的主体不再是“物”,而是“媒”,并且不只是媒介属性,更强调的是媒体属性。媒体主动转变角色去影响所有媒介,从而改变媒体行业和相关产业的关系,实现跨行业的融合发展。“媒融万物”概念的提出,正是体现了媒体机构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出击的转身。
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来谈从“万物皆媒”到“媒融万物”思路的衍生过程。媒体融合进程始终应该奉行“往受众在的地方去”这一理念,不仅要实现媒体(机构)内部的融合,也要实现整个媒体行业的融合,更要实现全社会跨行业的全面融合。
受众在万物,我们就要与万物相通,万物皆可用,万物皆可融。这不仅是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带来的客观变化,也是媒体行业必须承担起的社会责任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
“全媒体时代”已经成为新时代下整个社会的突出特征,我们必须从所处时代的视角和全社会的领域去重新定位和理解“全媒体时代”。有了这个认识上的突破,主流媒体就必须考虑如何切实地把“万物皆媒”的客观现象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促进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这就倒逼我们迈入“媒融万物”的时代。
可以说,“万物皆媒”是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过程中媒体看到的结果,“媒融万物”便是进入“全媒体时代”之后我们媒体应该做的事情。
从传播规律、国家治理体系上看
“媒融万物”的可实现性
问:“媒融万物”体现出专业媒体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出击的思维转变,确实是非常振奋人心的。但是,现在传统媒体在融合转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很多媒体人对于能否跟上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脚步并不是很乐观。比如在技术应用上,我们很难和一些科技公司或者商业平台的研发能力相比,等等。那么,对于“媒融万物”,我们的“底气”在哪里?
陈玉林:媒体所处的传媒领域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学双重属性,我们只有通盘考量才能认清形势,借势而上。纵观传媒发展历程,媒体的每次迭代与新生都是由技术变革实现助推。在每一次新的传播方式发展的早期,技术进步都起着主导作用,技术强烈的引领、驱动,甚至可以被认为是代替媒体进行着传播方式的创新发展。
这个时期,媒体的既有惯性思维,让其难免会产生本领恐慌和阵地失守的感觉。但我们知道,在传媒领域,媒体生产、传播的是信息内容,引导的是正确的知识、思想和价值观,影响的是人、群体、社会,而这些都不是只靠技术就可以独自解决的。
所以,一旦到了新型传播方式发展的成型、成熟期,社会学层面的属性就会凸显,就会占据主要位置,媒体应用的驱动作用就必须接过传播力的“指挥棒”,这就需要媒体机构、媒体人进入角色,完成使命。这是客观规律。
当下,我们正处于移动互联网驱使下新媒体发展的转换期,正在经历从科技迅猛发展到社会价值被不断强化的转换过程。技术势能强大的科技公司,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AI等技术推动社交、信息流、个性化推荐等应用迅猛发展,以往相对弱势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等传播形态,在如今的实际传播行为中不再是单独存在,而是与多种传播类型交织出现,甚至融会贯通。
这就使得其传播力和影响力极大增强,达到甚至超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播形态。曾经的小众化传播形态如今也需要承担起社会责任,需要配备与强势传播类型同等力度的职业、专业的内容策采编发能力和素质,以及相应的审核及把关。
遵循这个传播规律,社会的共知共识业已出现,国家对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规范与管理不断强化,相关政策相继出台。从国家治理层面,赋予了主流媒体发展的机遇——新型传播平台作为媒体行业传播力的体现,势必会进入主流媒体管理的范畴。这是从传播规律上、国家治理体系上,我们可以期望的。
“媒融万物”的三个可行性路径
问:单从技术上来讲,5G、人工智能、区块链都是媒体的发展机遇,关键是我们有没有把握这些机遇的勇气和能力。您认为,行业间界限破除,媒介彼此渗透融合,为媒体提供了一个影响所有媒介的入口,那么,有哪些可能性的“入口”?请您详细分析一下。
陈玉林:我们常说“守正创新”。实际上,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更应该保持这样的思考,发挥主业、专业的优势,学习掌握新技术新理念带来的新传播规律,跟上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创新发展不盲从,把主业做强,把事业做大,把专业做好。说到可能性的“入口”,我想借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三个定位——“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来进行阐述。
首先,主流舆论阵地。“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媒介融合会产生新的传播手段、方式、效果,这就是媒体的新阵地。这是媒体的职责,是刚性任务,是主业,必须做强。要做强,一是要按照不同媒介的传播规律办事;二是更要主动推动媒介融合,创新传播新需求、新应用、新场景,反向驱动技术创新为媒体服务。
其次,综合服务平台。“全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技术极大提升了用户获取信息资讯的便利性及服务体验。“万物皆媒”极大拓宽了媒体的业务版图,特别是政务、民生服务、电商等领域,已成为信息资讯的主要内容来源。这部分业务具有信息和商品的双重属性,目前很多都由商业平台提供。它不但给商业平台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回报,也提供了最宝贵的用户积累和海量的流量与数据。
媒体如果不顺势而为,向信息服务领域(尤其是政务信息服务)拓展自己的业务版图,那么,不但这块业务将拱手予人,也会制约自身用户、流量与数据等基础资源的增速,进而对主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媒体需要向信息服务领域拓展,将事业做大。
再次,社区信息枢纽。互联网上社区的概念是多样化的,既可以等同于线下的行政区域社区,也可以是依据不同兴趣、爱好、主题以及专业等等,而形成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社区、社群、网站、APP等多种形式。
汇聚着人,传递着信息,表达着观点、诉求与情绪,形成了一个个信息枢纽,这是最需要媒体和媒体人引导、服务的,也是各类行业媒体、区域媒体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将专业的事情做好,向垂直类平台转型的“入口”。
“媒融万物”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问:当下,一方面,社会能做的、非专业领域的人能做的传播行为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传统的专业媒体面临更大的融合转型压力。这样的背景下,融合转型的方向该怎么样把握?
陈玉林:媒体融合发展将经历这样三个层次:一是媒体机构内部的融合,二是整个媒体行业的融合,三是媒体与全社会跨行业的全面融合。
从目前阶段看,大部分媒体已经完成第一阶段的融合,即媒体自身内部的融合,其特点是以内容生产和内容生产的组织形式为核心的融合。媒体机构按照新媒体传播规律,重新组织架构内部内容生产流程,打通内部运营管理机制,整合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媒体机构下大功夫加强内容生产转型,内容产品爆款频出,新媒体内容生产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出色地完成了第一层级的融合任务,进入了深度融合阶段,也就是媒体行业及全社会跨行业融合。
这两个阶段的特点是“体系的融合”,融合不再是一个机构或单位内部的事情,需要从媒体行业及全社会的视角去规划。这既需要“顶层设计”,需要统筹规划,也需要不同区域、不同层级的实践探索和创新。媒体机构需要做角色的区分和重置,需要每一个媒体和媒体人心怀大格局,根据拥有的能力、掌握的资源,做出清晰的定位,去判断可为及不可为,去考量适合转型发展的方向。
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体系,就是形成“主流媒体牵头,发力解决传播短板”的一种模式。以往,一家小报社也有自己的发行渠道,必须做到既生产又分发。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技术给中小媒体做了松绑。一些体量较小的媒体可以将更多能力投放到内容生产上,新型主流媒体集团则应该肩负起新型传播平台的建设任务。
问:那么,具体来说,未来传播领域里面最需要专业媒体和媒体人做的是什么?
陈玉林:在未来传播领域,媒体和媒体人做任何事情、担当任何角色都应该遵循三个原则。
首先,应该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不要手举新媒体却用旧观念做事。比如,新媒体的参与性很强,没有用户互动就发挥不出新媒体传播效力,一些传统媒体简单“关评”的做法就需思量。实际上媒体有审核、筛选跟帖评论的权利和义务,可以有选择地展示评论而不是一关了之。
其次,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媒体和媒体人要坚守媒体专业性、公信力和社会责任,不能唯流量论,背离职业操守。虚假消息等为社会发展起到负向作用的内容,即使再博眼球也应被坚决摒弃。“不迎合低俗”是媒体应守住的底线,主流媒体更应该加强鉴别能力和引导能力,这是职责和担当所在。
再次,应主动学习掌握互联网思维,并将其运用贯彻在整个融合转型的实践中。比如,要有强烈的“用户思维”意识,在传播有效性上下功夫,主动了解用户体验,了解用户预期,在此基础上传播正确的价值观。
主流媒体要变“单打独斗”
为“握指成拳”,实现体系内的融合
问:“媒融万物”的实现,势必将是对传统传播方式的一种颠覆和重构,意味着要利用现在各种各样的资源对自己的传播方式进行改造。请您就此提出建议。
陈玉林:首先,主流媒体应该充分发挥体系优势实现体系融合,用好体制力量合纵连横。任何“散户”与“平台”的竞争都要付出极高成本,胜算概率微小,这不是一个维度的较力,主流媒体也不例外,最终还是要遵循商业平台的游戏规则。
主流媒体应该变“单打独斗”为“握指成拳”,从一盘散沙到形成合力。要有总体规划,要有体系布局,打破机构间的界限,建立起内容供给侧的平台,才有可能在对外拓展中获取“平台对平台”同维度下平等的对话权和议价权。只有实现体系融合,才能为媒体融合提供内生力量。
其次,主流媒体应该处理好与商业平台的关系,通过建立自主可控的内容供给侧平台进行传播资源再分配,与商业平台形成互补共生的发展态势。主流媒体拥有强大的内容生产力、社会公信力、品牌影响力,承担社会责任和政治使命,媒体属性决定其应做好、管好内容,为商业平台提供权威、可信、优质、丰富的内容产品;商业平台在传播手段和方式上的技术优势,决定了其作为主要渠道的角色,以及内容分发的功能定位。
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为入驻媒体打造全新的内容生态,在内容策划、审核、管理、组织等方面给予专业高质的运营支撑;自建大数据平台,通过接口对接,以信息流导入、数据共享的合作模式,对接各渠道的新媒体发布平台,共享商业平台的技术优势,扩大主流媒体的传播声量和舆论影响力,拓展用户积累数据。这是新型传播平台内容供给侧改革的大胆尝试,也是推进全行业融合转型的有效措施。
我们常说,“信心比黄金还重要”。当前,媒体融合处于向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虽然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只要我们能把握形势,坚定信心,积极作为,相信最终能够逆势而上。祝愿我们早日实现“媒融万物”的华丽转身。
编者按: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赵金;
内容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