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试着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好”与“坏”

2020-05-11  本文已影响0人  笋鸦深剖

“好”与“坏”、“对”与“错”、“是”与“非”,

恐怕这些观念性问题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

那么什么是“好”?什么又是“坏”?

它们又是如何对我们产生影响的呢?


太渴望“好”,就会导致对“坏”的执着

究竟好与坏是怎么产生,并对我们施加影响的呢?

回到最初的起点,当我们还是婴孩的时候,其实好与坏的纠缠便已经开始了。

每个孩子一开始都是自恋的,他会自然而然地认为周围一切事情的结果都是他所导致的。当父母亲近孩子的时候,他的内心会想到是他此时的行为或是想法或是状态使得妈妈会对自己表现出“亲近”,那么他此时此刻内心的“我”便是“好我”;而换言之,当父母对孩子疏远或是批评他时,孩子的内心也会认为是此时此刻他所进行的行为或是想法甚至是状态导致了这一结果,那么这个内心中的“我”便是“坏我”。

其实从很多小事中就能够看到这些“好坏”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当孩子的某些行为得到了父母或是亲密之人的夸奖与亲近的时候,孩子会感到快乐,并会在未来的某些时刻对这种行为进行持续性的加强。反之,如果因为某些行为使得孩子被疏远,那么孩子便会对这一行为抱有很强烈的恐惧心理。

就像是我四五岁的时候其实并不能很深刻的理解什么是谦让,但是在饭桌上我将饭菜优先给长辈的时候就会得到赞许和父母的嘉奖,那么这种“谦让”的行为对我来说就是“好”的,是我愿意持续进行的一种行为。而考试成绩不理想,会让父母出现失望或是不开心的情绪,我的心中就会不断地对“考好试”这一结果进行强化,以远离面对“考试失败”所带来的恐惧感。


这些“好坏”会对我们产生哪些影响

家庭使我们人生中第一所学校,很多对行为的感受会影响到我们今后的方方面面。而这些参照父母的行为所产生的“好与坏”又会对我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第一.学会否认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等一切内在的东西,而以父母的外在标准来看待自己。

第二.学会否认自己的价值,从心中认为自己是弱小的、是无能的,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

参照父母的行为所带来的这些经验往往在最初影响到了很多人,就好比一直被父母强调成绩多么多么重要、考试排名多么多么重要的孩子,会以父母的标准来认为“考试成绩好”是一种好的行为,而“成绩差”是一种坏的行为。但当他一旦成绩得到了提高,变得优秀了就会感到恐惧,恐惧自己“成绩差”、恐惧自己所一直执着的坏行为。这其实也是很多学生在考试前后会产生强烈焦虑的原因。

但是我们需要明白,每个事物其实都有两面性,我们能做的,便是不要只强调“好”而不要“坏”,而是要在接受“好”的同时接受“坏”。就像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相对阳光的自己和一个相对阴暗的自己,对自己的阴暗面也要学着去接受它,因为不论好坏,这都是组成你的一部分,学会接受而不是试着去消灭他。

作者:徐鸣皓     这是我的第二十四篇日更原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