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实实读书
读《院士思维》是聆听科技大师的教诲,读《聆听:外语界前辈的声音》则是一窥语言大师的思想,不同的还有,这本书是对话体,主要是对15位德高望重的外语界教授的访谈记录。
本周要推荐的书籍就是《聆听:外语界前辈的声音》,对英语不感兴趣也可以看看,因为读书、做学问的道理是相通的。
例如,关于读书和思考,潘文国教授的建议只有一句话,要“多读勤思”。“多读”是基础,“勤思”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跳板,创新的起点,另外关于“多读”,他说要注意三点:第一,要广泛读,知识面越宽,做学问的基础越扎实。第二要读经典,经典总能常读常新,而且每次都会有不同的启发和感受。概论和通史作为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只能作为“导游图”和“敲门砖”,不能把它当作知识和学问本身。第三要做笔记,还要读笔记,做笔记的笔记。《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勤思”的过程就是《中庸》里说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包括“学、思、行” 三个阶段。
惭愧,今天因为这本书才知道“学而时习之”的“习”不是“复习”,而是“实践”。除了是中学语文课本的误导之外,还有自己的孤陋寡闻。
果真要像潘教授说的,“老老实实读书”,像我这种没读过几本经典的人,还天天写作,脸皮真的很厚。但还是要写,不写不知道读书少。
国学大师黄侃说,五十之前不著书。他所看的经、史、语言文学诸书,反复读数十遍,熟悉到能脱口而出具体的篇、页、行数,几乎没有差误,仍不轻易下笔。他的国学大师的地位是因为他侄子整理了他的读书笔记,编著成书。
大师不轻易写文,我等蝼蚁,却喜欢班门弄斧。黄侃说“中国学问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
希望自己在班门弄斧的过程中,尽量不要忘记大师所说的学问之道:“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
最近有些迷茫和浮躁,刚好看到这本书上引用的《大学》里的一段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见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潘教授的解释是:“要懂得自己追求的目标,有了目标才有定力,有了定力才能静,有了“静”以后才有“安、虑、得”,“安、虑、得”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一个“实”字,“安”就是老老实实地安心读书,“虑”就是切切实实地认真思考,“得”就是实实在在地“学有所得”。
.
迷茫和浮躁都是因为自己没有目标且读书少。
另附今日教训:不要跟垃圾人吵架,一激动,被情绪带着,自己也容易变成垃圾。被骂被说,忍一时海阔天空。也终于知道《老师·好》电影中苗老师被冤枉时为啥忍气吞声了,跟不讲道理的人是讲不清道理的,反驳就是浪费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