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与人相处的喜悦
【日更第1783天】
活在当下
随意自在
继续读《人生总会有答案》,书中女儿们所问的问题,有些很触动我,是我未曾深思却在书中发现后,让我触动的问题。
人在什么时候都会遇到让自己困惑难解的问题,只不过有些人掩藏得很好,我常会觉得自己是个问题很多的人,总有很多不懂的,很多的困惑,而且总喜欢问各种问题,也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差不多。
比如默蓝问她爸爸的问题:借由语言交流知识和思想,向来是我人生的一大乐趣,也是我与人相处的主要模式,这个倾向默默地影响了我对于人的“品味”,过往多半只能够对于我认为思想具有“深度”,有所“洞见”或是经历“奇特”的人产生兴趣。与人相处时,要是聊到一些老掉牙的,琐碎的或是八卦等平淡无趣的话题,便觉得无聊透顶。
然而,近来我不仅思索:这种执着是否限制了我,让我无法全然体验跟人的相处?这么多年来,我在跟很多人相处的过程中,注意力是否都放在了“想法”和“事情”之上,少有真正关注过对方这个“人”?
读到这里,我心中惊讶:这说得不也正是我吗?
自小我格外不耐烦人情世故里里外外的东西,也格外向往“思想的深度”,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清高,对于一个农村里长大的孩子来说这是一种很莫名的性格,因为身边都是家长里短,真要说读书,其实能读的书极其有限,没有那么多书可以蕴藏我的内涵,但我从小就不喜欢凑热闹,不喜欢八卦,觉得那些都很“俗气”,在思想上自有一层不容侵犯的“正气”,这或是一种慕强的心态,对于那些略有深度的字句,就总忍不住反复咀嚼,遇到觉得厉害的人,也总是会忍不住靠近。
也就让我陷入一种极端,与默蓝的极端是一般无二的,我对有意思的人感兴趣,也惧怕无聊八卦,至今仍然如此,我也会想“我是否过于极端了?”但对于一个人的好奇,源于这个人的某种吸引自己的特质,也是正常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筛选的想要交往的人的标准。
我所自以为的“极端的标准”,或许在他人看来也是不值一提,不过如此的标准——也正因为这样想,所以对于自己关于他人的标准,我不会如同默蓝一样郑重其事。
但如果有机会和有水平,有深度的人聊天,我就会忍不住两眼放光,以前有组织过读书会活动,有些时候会遇到很有内容的人,就恨不得和对方一直深谈,也不喜欢有人时不时插话把话题扯得细碎,要是能与我们在探讨得话题同频还行,否则,真恨不得撇掉对方。
这种聊天是很上瘾的,是思维的碰撞,我读到《存在主义咖啡馆》时,对于这种碰撞出思维火花的咖啡馆其实极其向往,觉得这种事情非常意义,非常有趣。
其实,思维的高低,又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呢?一个人如若内心通达,便是不懂得那么多大道理都没关系,但这同样是极其需要智慧的。
而且与这一类人“精神上的交流”,让有精神洁癖的我很满足的一点也在于,不管什么时候再见,依然因为曾经有共鸣而颇觉默契盎然,而日常间也无需过多维持,是平淡无奇却似水流淌的深情厚谊。
在我想来,其实不需要太刻意去看自己是如何与人交往的,更重要的是自己,如何修自己,自己是如何的一种存在,自己如何活在当下,如何对待自己人生,对待自己拥有,对待身边的人,自然而然,没有目的,真心实意,“向内求”,不过多着相,不去刻意,这是老师提到的“空性”“自在”,是我喜欢的随缘,随性。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