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需要诺奖的肯定吗?
这个月九号,被认为是村上春树作品得力翻译者的林少华教授,做客学校的图书馆,带来一场关于村上春树为什么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讲座。对于此次讲座,我在感到林教授语言幽默风趣之余,也对文学应该存在于何种领域有了一点思考。
林少华教授的讲座首先从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由来谈起,随后便是对12年中国本土第一位获奖者,莫言之后,一直到16年获奖者,鲍勃迪伦等五位获奖者,同一直"陪跑"其中的村上春树,各自写作风格、作品主题的对比与探究。我想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关注,是始于莫言获奖之后的,因为莫言代表中国本土,第一次捧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这对我们这个历史上一直以来都崇尚文学的民族而言,是一种带着世界色彩的鼓励与认可,其意义不言而喻。而村上春树也是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日本作家,在我们眼中,村上也理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可是几年过去了,林少华教授也坦言,每年都会被各路记者打电话采访,要求告知自己认为当年村上春树获奖的可能性。这种行为其实也在映射出国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我们喜欢一个作家,是因为他获得了多少奖,还是因为他的文字有多大的感人力?当年莫言获奖之后,社会上顿时掀起一股莫言小说阅读热潮。不只是各大书店纷纷赶着印制莫言作品,就连当时还是读高中的我,也在月考语文试卷的阅读题中,看到了大大的作者莫言二字。我也曾想过随大流读几本莫言的小说,可在看了一点《丰乳肥臀》之后,我发现自己对其写作风格并不是很喜欢,便也放弃了读莫言其他作品的打算。
这种做法其实并不恰当,读一部书只看一点点语言,甚至没有了解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也没有阅读该作者的其他作品,就不再关注作者,这样想必也错过了许多精华。可这又反映出另一个尴尬的问题:文学究竟该存在于何种领域?
借林少华教授在讲座中举的一个例子来说,他曾经因为看到路边的两株牵牛花驻足十分钟左右,既感叹牵牛花之美,又思考为何两株牵牛花一白一紫,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我想,文学大概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存在吧,它不可吃不可睡,不可触不可闻,却深深存在于人的脑海,存在于人每一次不经意的动作中。现代的文学已经不是为社会高层所独有,每个人都可以接触文学,却反而很多人不再珍惜文学,这是社会的悲哀。
说到底,文学其实并没有特定的存在领域,每个人的心中,都可以有一片文学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