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呵护心灵,催生文化
纵观历史,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汪洋大海中,中国的受教育面,一直是狭窄的。古来学者一是士大夫阶层,二是寒门学子。他们为了功名利碌为封建统治者效力,或者,正赶在功名利碌的路上,悬梁刺股。像朱熹、王阳明这样的哲学圣贤少之又少,像陶渊明这样的隐士也并不多见。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受教育只是少数人的事:贫者不得学,妇人不得学。即使饱读诗书,也只为一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就是读书人的追求。读书是为了洗涤心灵,寻找真理,然而,又把读书人的追求回返往复归为物,可见,整个民族的精神与文化的提升真是举步为艰。
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逐步建立,比西方足足晚了一百多年。中华民国时期是短暂统一的资本主义阶层统治时期,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受益者只是富贵权重的资产阶级,与广大贫苦无产阶级毫无缘份。鲁迅先生曾说过:“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一百年前,鲁迅讲的这句话是符合现实的,一百年后,这句话还是符合现实的。但是,我却要说,不要指责中国式看客,我们要直面的是中国历史与文化教育。中国人口基数大,国土面积广,贫穷人口多,教育资源不能深入到广大农村。所以,四五十年代由光荣妈妈们培育出来的孩子,能有几个是学者和知识分子?
教育要呵护心灵,催生文化现代社会,孩子的教育是捧在家长心口上的大课题。这是社会文明发展的表现,也是中国历史上教育空前发展的时期。正是因为教育发展速度之快,所以,更应该注重发展的步伐与方向。就像一个伟大的航海人,切不可乱了前进的步伐,迷失了所要到达的方向。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我在从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吃惊地发现,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在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大部分要么在穿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所以,我们的教育,在呵护灵魂,引导阅读方面应该细细思量了。我们的高考制度,高校教育一直以来重理轻文,培育出一届届的理科精英,是否经得起文化素质的考验?
我们的生活,已经武化太多。
青少年网络游戏中大多都是“武”的场景,游戏中多是人物、野兽等的打斗场景,吸引人眼球,却无教育意义;电视节目也多是“武”的元素,低级趣味的搞笑娱乐节目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喜爱;更有意思的是中国电影的武化。文化剧卖不出票房,有打斗场景的3D电影广受欢迎。前两年有一部写得十分出色的网络小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看过小说与电视,怀着憧憬的心情去看这部电影,最终却失望而归:原本情意绵绵的一部好剧,为何以打斗贯穿始终?
我们的教育,到了一得不关注灵魂,呵护心灵的时刻。每一本好书都汇聚了一个优秀而神圣的灵魂,呵护孩子的心灵,首先就要从引导阅读开始。劝导 “武”的行为,把文化涵养潜移默化地注入孩子的心间。其中,家庭教育是关键,我至今还记得小学语文老师讲的那句话:“真正的艺术来源于真实的有意义的生活。”一个班级里,坐着一个个性格迥异的孩子,他们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上,写着他们一个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家庭成就他们以后不同的人生。另一方面,学校的德育要付出汗水,更要付出泪水。不付出汗水,难见你的辛勤;不付出泪水,难见你的真情。
所以,一切的问题不必堪忧,往往是:车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育要呵护心灵,催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