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他人的课,开自己的花🌸

2018-11-16  本文已影响0人  七七妈77

2006年,大学毕业进入实习阶段,别人磨课,我是“旁听生”。那时我每节都坐在教室后面,听别人讲课。因为“旁听生”的缘故,我总以一种学生的身份去体验。因为跟的老师通常有同进度的几个班。听到第四次的时候,我终于将思考化成文字,并有幸发表。

现在回头看这些文字,其实自己的认识还是有一些偏颇。任何一次教学设计,都有其独特的地方。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完美的课,但我们可以通过“磨课”去努力接近完美,不能说不存在就放弃我们追求她的脚步。

当我慢慢从一个旁听生“转正”,转到也能堂而皇之坐在磨别人的课的席位上时,我才明白,原来我为什么不能被“磨”?因为这个“磨”的确有“折磨”的意思,而上课的老师必须有“耐磨”的脾性。很明显,我没有“耐磨”的脾性,也就从未被“折磨”过。

最近的一次磨课经历,是前年10月。从10月8日到10月22日,整整5次磨课,我都置身其中。有时站在授课者的角度思考,有时站在专家的角度思考,有时站在教材的角度思考,但更多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这样的多向度思考后,就会发现磨别人的课,其实也能开自己的花。

“磨课”首先是磨人,磨执教者的品性、灵气、理念、 结束,我们都要坐在一起聆听专家的意见,没有专家我们就表达我们的感受。为了让自己学到更多,课堂的倾听和观察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专家的发言,也并非全盘接收,而是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选择自己认为可行的一面。轮到自己发言了,就一定是结合学科本质和学生情况去谈。磨别人的课,我们也在一次一次经历思考,这又算不算开自己的花儿呢?所以,那次磨课结束,我写下了下面这段话:

我认为“磨课”也是在磨执教者能快而准确地寻找到教材、学生、老师三者之间的一个契合度的能力。这个度每节课都是不同的。课堂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地方,也许唯一不变的是教材的点,就是教学目标。但是教学目标也要随着学生的情况不同而发生变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明了学生会有哪些问题,会在哪些地方出彩,经过试讲后只能大体预设的。当然也在磨老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技巧。怎样处理预设与生成,怎样去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怎样将教学目标巧妙地和学生实际相融合,贯通,展开,才是我们实施“磨课”的真正目的。

“磨”完别人的课,我的思考还没有结束。很多时候,我总是将自己和别人做一对比,想想别人的优势和自己的劣势,然后去努力寻求方法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用心读懂班里的每一个孩子,这又算不算开自己的花儿呢?

泰戈尔说过:“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头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那什么能使我们的课堂臻于完美呢?我想,是磨课吧!我们的课堂,要想立意高远一些,承载厚重一些,是不应该排斥磨课的,毕竟一个人的智慧很有限。“磨课”其实也是磨一个团队的战斗力,磨一次课,不光上课教师有收获,参与磨课的每个老师都应该有所收获。

“磨”与“被磨”,是一件双赢的事儿。这样想着,我就很自然期待我被“磨”的时代快些到来!因为我还想开出属于自己个性的花儿。

磨他人的课,开自己的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