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论语193】泰伯篇第八则
弘丹参考的是钱穆的《论语新解》以及傅佩荣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泰伯篇第八则。
1、原文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2、译文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兴起在诗,卓立在礼,完成在乐。”
本章见孔子之重诗教,又重礼乐之化。后世诗学既不尽正,而礼乐沦丧,几于无存,徒慕孔门之教于语言文字间,于是孔学遂不免有若为干枯,少活泼滋润之功。此亦来学者所当深体而细玩之。
傅佩荣注解
孔子说:“启发上进的意志,要靠读诗;具备处事的条件,要靠学礼;达成教化的目标,要靠习乐。”
本章共九个字,就把人生正路阐述清楚了。
“兴”、“立”、“成”是针对个人而言,“诗”、“礼”、“乐”则是主要的凭借。读《诗》、学礼与习乐,并非阶梯式的上升,而是交互为用,相与并行,只是在效应上有先后之别。
孔子谈《诗》的时候,常常用到“兴”字,譬如【17.9】:“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指启发真诚的情感。“立”指立身处世,要靠学礼达成教化的目标,可参考【20.3】“不知礼,无以立也”。
“乐”被列为最后一步,是因为教化的“化”字可以在乐曲中充分彰显,进而达到人我的感通与协调。可参考【3.25】。
《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话,从天命开始一直谈到教化,告诉人什么是人性的根源,应该如何发展,最后的目标何在。
人性来自天之所命,这表示人有一个使命。顺着人性的要求去走,就是“道”。道就是人生的正路,在这条路上认真修行,就是教化。对照本章来看,可知其具体的方法。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诗”发乎人的性情,简单纯粹、容易理解、有感染力,所以最开始要通过学诗来引发人向善的心。接着,需要通过礼仪来节制行为、巩固人的风骨,因此才能卓然而立。经过了上两个阶段的磨练,君子的品质已经初步形成。但圣人气度,更需要融会贯通。这个时候,需要用乐曲来荡涤邪祟、平和心气,义理达到纯熟。程子评论这节的时候,还在慨叹,当时的诗、乐都无法达到古人的效果,所以成材困难。其实到如今,我们的诗与乐更是很难达到感动人心、荡涤心灵的效果。
4、弘丹学习心得
正如傅佩荣老师讲的:本章共九个字,就把人生正路阐述清楚了。
孔子重诗教,又重礼乐之化,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可以从中体会孔子的教育方法。
我们现代人完整读完《诗经》的人应该不多,我也没有完全读完《诗经》。孔子对《诗经》是推崇之至的。在为政篇的第二章【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称之为‘无不出于真情’。”
今人读诗是一种情调,古人特别是先秦时期,诗书礼乐都是君子之艺,都是修身兼治国的重要方法。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所以,这一章会出现在为政篇里。
为什么说是“兴于诗”呢?“兴”指启发真诚的情感。孔子说用一句话概括《诗经》:无不出于真情。因此,朗诵《诗经》也可以启发人们真诚的情感。
为什么说是“立于礼”呢?“立”指立身处世,立身处世肯定是需要与别人交往,需要开始处事,礼是人与人交往的约束和规范。不知礼,怎么能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交往呢?可参考【20.3】“不知礼,无以立也”。
“乐”被列为最后一步,是因为教化的“化”字可以在乐曲中充分彰显,进而达到人我的感通与协调。可参考【3.25】。
【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孔子评论韶乐,说:“美得无以复加,并且善得无以复加。”评论武乐,说:“美得无以复加。尚未善得无以复加。”
“韶”是舜时的乐曲,歌咏舜的德治教化。“武”是周初的乐曲,歌咏周武王安定天下。“美”是就歌舞乐曲的创作与演出而言。“善”是就乐曲所描述的人物与成就而言。
听正能量的音乐是可以激发人性的真善美的,而这种教化是润物细无声的。现在很多家长让孩子学习乐器,学习乐器不仅仅是不断重复地练习,也要意识到好的音乐的在启发真善美的教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