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书札记151】王阳明认为朱子之学有不分轻重之弊
【《传习录中》第213条
“文公‘格物’之说,只是少头脑。如所谓‘察之于念虑之微’,此一句不该与‘求之文字之中,验之于事为之著,索之讲论之际’混作一例看。是无轻重也。”
文公是朱熹的谥号。王阳明以文公指称朱熹,表现了对他的尊重。
根据朱熹的《大学或问》,格物之学应该包括“考察求索”四个方面的功夫:“若其用力之方,则或考之事为之著,或察之念虑之微,或求之文字之中,或索之讲论之际。使于身心性情之德、人伦日用之常,以至天地鬼神之变,鸟兽草木之宜,自其一物之中,莫不有见其所当然不容已,与其所以然而不可易者。”
朱熹认为,格物的功夫就是穷尽一切事理,要求面面俱到,所以他另外还提出了格物九条,在鹅湖之会上,陆象山就曾讥刺他的学问支离破碎,而心即理的学问则简单而简易。
王阳明在这里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认为朱熹把“考察求索”四种功夫并列在一起,是不分轻重,没有抓住格物的关键,格物其实就是正心。
由此,不少人就攻击王阳明“是内非外”。关于这个问题,王阳明在《答罗整庵少宰书》中专门进行了澄清。
王阳明说很多人把他的观点绝对化了:肯定内心而排斥外物,只注重反观内省的功夫而抛弃讲习讨论的功夫,只专注于治学的纲领(约礼)而忽视具体细节的详察(博文),沉溺于片面的枯寂守静而不能顺应多变的世事。
他说,天理不分内外,天性不分内外,所以治学也不分内外。大家在一起讲习讨论,不能说不是求诸内;反观内省,没有说要抛弃外物。如果片面地强调治学必须外求,这是把天性看成外在的东西了,就是孟子批评的“义外”,程颢先生则称为“用智”;如果片面认为反观自省就是求之于内,这是把天性看成完全是内在的东西,这就犯了把自我与外界隔绝的毛病,程颢先生称之为“自私”。这两种看法都不懂得天性是没有内外的道理。
王阳明说,他的“格物”功夫,其实已经将朱子《大学或问》中提到的九个方面的功夫全部涵盖在内。但治学必须抓住关键,在这一点上,他与朱熹的观点不同,但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必须把它提出来讲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