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览诗的作法⑤

2023-06-11  本文已影响0人  疏雨圆荷

《古典文学知识》2014年第二期

作者:徐晋如


相反,我们来看以来几首清代的登览之作,我却以为真是诗人之作:

魏源《剑阁》

出坎入坎千,上天下天百。陡然万古奇,森此寸眸仄 。石石欲刺天,石石怒争壁。  

不见一鸟飞,但闻万马栗。 线溜泻石髓,哀玉鸣不息。 筋力尽青冥,渐与空天逼。  

世界缩地入,万鬼拔山出。落日照天南,绝峭横空墨。 凄凉战垒风,惨淡游子色。  

奇从险极生,快自艰馀获。 我身天外来,尽讶云中客。 河山两戒雄,喟矣二仪塞 。

此首看似仅写剑阁之崔嵬雄奇,实则诗中忧患中原多难之情,含而不露。

梁启超《游箱根浴温泉作》

十年春明梦,犹未识汤山。   

身世馀忧患,寥天独往还。   

阳阿晞短发,神瀵驻华颜。  

忽起觚棱思,乡心到玉关。

作者因为戊戌政变失败,流亡日本,却无时不刻不思念故土,偶 睹 他乡风物,不由枨触无端,诗中的情感,就是可以动人的情感 。

陈三立《夜舟泊吴城》

夜气冥冥白,烟 丝 窈 窈 青 。 

 孤篷寒上月,微浪稳移星 。 

 灯火喧渔港,沧桑换独醒。  

犹怀中兴略,听角望湖亭。

诗人父子,都是清末著名的维新派,戊 戌 后父子同被革职。  诗中对国运民瘼无法忘情之志,至今读来犹让人动容 。

莫砺锋先生说唐诗,举 到 杜 甫 、高 适 、岑 参 、储 光 羲 这 四 位 诗 人 同 登慈恩寺塔后的同题之作,他认为,杜甫的诗作是其中最好的:

杜诗的主题是写自 己登塔远眺所见所感,抒发他心中对国家前 途的忧虑,因为他觉得朝政已经越来越不好了,国家正在走下坡路, 一场社会大动乱正在隐隐逼近,应该说正是在这 一 点上,杜甫超越 了与他一 同登塔的其他几位诗人,那几位诗人的诗中都没有写到这 一层意思,只有杜甫写到了 。  在同时代的诗人群体中,杜甫最早觉 察到了唐王朝的内在忧患,他最敏感,或者说他具有最为深重的忧患意识 。(莫砺锋《莫砺锋说唐诗》,凤凰出版社 2008 年版)

我完全认同莫砺锋 先生的见解,并且我还想进一步指出,有忧患意识的作品,之所以特别感人,是因 为中国从古即多灾 多 难,乱 离 时多,太平时少,这样的作品较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我的好友,著名词人魏新河先生尝云:“读杜诗而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不孝之徒。”同那些 在山水中寄寓了人伦之情的作品相比,徒然范山模水之作,的确显出作者性情的凉薄 。

其实,登览诗本来的传统,甚至我们说国诗本来的传统,就 是 人 文的,它重视自然,然而又不囿于自然,自然只是诗人的一种人文态度,哪怕是陶潜与谢灵运,他们在骨子里,也还是人文诗人。  只是,陶潜的人生态度是儒生的,谢灵运的人生态度是入道的。  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我欣赏陶而不能欣赏谢。  司马迁说:“世之学儒学者必 绌 老 子,学老子者必绌儒学,道不同,不相为谋,此之谓与?”从儒学的立场出发, 我认为顾炎武的话,一点也没有错 。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