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105《囫囵吞枣》

2024-10-24  本文已影响0人  听张老师说

囫囵吞枣这个成语,为什么吞掉的是枣呢?

出处:宋·朱熹《答许顺之(其三)》

古时候有个年轻人,一边走路一边吃着梨和大枣。这时,迎面走来一位老医生,看到这个年轻人,出于职业习惯,忍不住说:“梨可不能吃得过多,虽然对牙齿有好处,可是吃多了会伤脾。”

听老医生这么一说,年轻人从兜里掏出几个大枣,问:“老人家,吃大枣有没有什么作用呢?”

老医生语重心长地说:“大枣倒有补脾的作用,可是吃多了会伤害牙齿,也不能多吃。”

年轻人听了老医生的话,自作聪明的说:“我有办法!我在吃梨时,只在嘴里嚼,不吞到肚里去;吃枣时,不用牙齿咬。直接咽下去,这样,既不会伤着脾胃,又不会弄坏牙齿。”

说完,就把一个大枣放进嘴里,囫囵着吞了下去。

囫囵吞枣比喻不加分析思考地笼统接受,不求理解消化。

启示:这个年轻人自作聪明,如果按他说的办法囫囵吞枣的话,那枣子整个地连核也吞下去了,难以消化,哪还谈得上什么健脾呢?我们学习知识也是这样,如果对所接受的知识不加以分析、消化、理解,只是一味生吞活剥,那是得不到什么收益的。

造句:

1.不懂得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囵吞枣。

2.他看书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书虽看了很多,但收获很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