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的母亲,回不来的亲情
晨起,空气中弥漫着丝丝凉意,走到院门口,看着木棉花开得正艳,就拿起手机蹲在花旁找角度拍照。
就在这时,听到一路之隔的对门有人大声说:“你还去叫她回来?走了就不要回来了!这么多年都过去了,娃都大了,日子也好了,回来干啥呢?”
我顺着声音看去,原来是一伙村里人在闲聊,几个人围着一个人七嘴八舌地在说话,情绪中略带激动与不满。中间的那个人是芳婶,有一个出走了二十多年的儿媳妇,芳婶因为“耳朵背”,别人对她说话基本靠喊。
芳婶家境贫寒,老公腿脚不便,自己耳朵有问题,她有两个儿子,二儿子有残疾,一直没娶到媳妇。只有大儿子娶了媳妇,生了两个女孩,取名小丽和小华。
在小孙女小华还不会走路的时候,芳婶的儿媳妇对难以忍受的穷困,选择离家出走了。虽然儿媳妇的娘家距离我们村不是很远,但一直没有儿媳妇的消息,不知道去了哪里。
我那时候还在上学,回家时经常碰到芳婶一手抱着小孙女、一手拉着大孙女,显得格外凄凉。芳婶虽然耳朵背,但人勤劳能干,农闲时给别人打零工贴补家用。芳婶干活时从不偷奸耍滑,叫她干活的人很多,芳婶在村里的口碑很好。
过了几年后,听说芳婶的儿媳妇嫁人了,生了一个男孩。又过了几年,听说芳婶的儿媳妇又嫁人了,又生了一个女孩。
芳婶的大孙女小丽,因家庭情况,早早辍学在家,后来又外出打工。刚刚到了适婚的年龄,家里就给招了上门女婿,因为爷爷奶奶、爸爸叔叔、小妹全要指望她了。
芳婶的小孙女小华,自小聪明伶俐,还长得很漂亮,后来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在省城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芳婶也是苦尽甘来,现在家里盖了新房,吃喝不愁,又有两个孝顺的孙女,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唯一的缺憾是,大儿子自从媳妇走后,一直在外打工,到现在还是一个人。
就在去年的时候,芳婶的儿媳妇托人说合,说想回来,不过回来还要带着后来生的小女孩。芳婶的大儿子有点动心,想让她回来。可是,小丽和小华坚决反对,流着泪对爸爸说:“你要娶谁我们都同意,都管她叫妈,但那个女人不行!”
今年芳婶的儿媳妇又托人来说,自己现在住在娘家不方便,想回来。也许是芳婶的说合,也许是小丽已为人母的悲悯情怀,也许是小华的日渐成熟,也许是看着日渐衰老的父亲的不忍,姐妹俩最终同意了母亲的回归。
所以就有了芳婶按照习俗去儿熄妇娘家叫人,娘家人答应两周后让她回来,不过回来时还要带上她和后来的男人生的小孩。
日子过了许久,我看到芳婶后想起她儿媳妇的事,听村里的人说,又不让回来了!
原来,小丽和小华的母亲现在省城打工,带着后来生的小女孩租房子住。姐妹俩便相约着,一起去省城接母亲回家。
二十几年未曾谋面,相见的场景不是抱头痛哭,也不是肝肠寸断,已然是熟悉的陌生人。她们的母亲提出了回家的条件:“一是姐妹俩要供小女孩上学,一直到大学毕业;二是姐妹俩每个月给她3000元生活费,至于回去,要看自己的时间,有时间就回去住几天。”
她们的母亲在提出第一个条件时,姐妹俩都表示:“没问题!”但在提出第二个条件时,姐妹俩没有答应,且不说钱的事,接母亲回去就图个团圆,让父亲有人陪伴,但母亲的回答却凉了姐妹的心,完全没有母女之情,只有冷冰冰的谈判条件,这样的母亲不回去也罢!
真的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一个母亲,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抛弃了她们;在孩子的青春期,最需要母爱指引的时候缺位。一个母亲,缺失了孩子的教育、婚礼、生育……凭什么等她们长大成人后又来要求她们?
生而不养,二十几年岁月的隔阂,早已没有了母女亲情,所以才有了如今的结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