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书籍主旨比电影的更深刻
《流浪地球》电影上映后好评如潮,还没有约到人去看电影,于是先自己看了书。
在《微信读书》app上,《流浪地球》一共才96页,说实话我很久没有看过这么这么短篇的小说了。但因为是科幻小说,理解和想象大刘构造的空间世界倒也花了不少时间,于是看了一个多小时。
看完书后,实在是唏嘘了一番。
对本书构造的世界感到无奈、迷茫和绝望,一百代人带着地球在宇宙中流浪,对美好的、正常的生活的向往是他们活下去的希望。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而在宇宙中,人类、长江、地球、甚至是太阳,又是何其渺小。
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而对这本书感慨最深的是人类在迷茫中爆发的叛乱。
“我们本来可以战斗到底的,但这可能导致地球发动机失控,这种情况一旦发生,过量聚变的物质将烧穿地球,或蒸发全部海洋,所以我们决定投降。我们理解所有的人,因为已经进行了四十代人、还要延续一百代人的艰难奋斗中,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个奢求。但也请所有的人记住我们,站在这里的这五千多人,这里有联合政府的最高执政官,也有普通的列兵,是我们把信念坚持到了最后。我们都知道自己看不到真理被证实的那一天,但如果人类得以延续万代,以后所有的人将在我们的墓前洒下自己的眼泪,这颗叫地球的行星,就是我们永恒的纪念碑!”--全书最动容之处。真理永远来得太晚,而要永远保持理智是一个奢求。感到无奈,但不得不承认很多自己现在看来狂热盲目的群众组织行为当时正是由千万个自以为理智和聪明的人造成的。可以说人类的悲剧正是由人性的惨恶造成的,甚至很多人在作恶时并不自知。又名乌合之众。
在有了上面这一番感想后,又收拾心情去看了电影。
本来担心内容重合度太高,会被我不断地“校对”情节,但是后来发现并不然。
实际上,电影跟书籍的内容还是有一些出入的,书中的叛乱时期算是书的部分核心内容,但电影里讲述的是叛乱时期前的内容,电影的角色和剧情线可以说是重新造出来的--不同的内容,因此也表达了不同的主旨。
所以看《流浪地球》的电影和书籍是毫不冲突的。所以建议看了书的人,可以去看看电影,感受一些我大中国制作的恢宏科幻片(好评如潮不是没有理由的);看了电影的人,也建议去看看书--我个人以为,书籍的主旨是比电影的要深刻的。电影表达的是家国之爱、家园之爱,但书籍表达的是人性的弱点(/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