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讲好这篇文
文 梁树丽
奋战在一线老李和战友们你是否和我一样有着同样的思考:如果这场大雨造成的灾难是一篇阅读文,我们该何去教?
请阅读到此暂停一下,想想你的答案是什么?
习惯性的思维一定是和救灾视有关频导入,通过视频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然后设计读前,读中,读后的阅读文教学模式,最后是写献爱心倡议书或者以爱为主题的歌曲,名言之类的思想引领。
这就是我们的课堂,这节课从开始到结束就是这样,甚至它还没有开始我们就已经知道了故事情节或结局。
这不是我要的课堂。
我问儿子,如果现在要把咱家全淹了来保住其他城市,你愿意吗?他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刻回答“可以呀!”
如果课堂上我们听到这样的回答,我们肯定会给予热烈掌声,我们会为孩子闪光的思想歌唱。
但是我却要说,这样的思想符合正常的逻辑吗?
此次泄洪,卫辉一个镇的老百姓舍小家为大家,他们离开家的时候哪个不是痛哭流涕?视频中一个孤寡老人他不想离开,他抱着他的两袋粮食不松手,那是他的命啊!一个大娘跪在被洪水淹没的庄稼地前哭的顿足捶胸;一个孩子哭着喊着找妈妈,甚至一条小狗被水冲到一片高地,绝望地看着身边的一片汪洋。
他们舍得自己的家吗?自然不愿意,但是他们又不得不这样做,他们必须做出牺牲,因为他们知道牺牲的背后是相信,他们相信政府会给他们一个新家园,相信党心中永远装着人民,人民利益永远在第一位。
他们愿意,那是因为他们知道牺牲的前面是迎接他们的一颗颗感恩的心,这样的感恩会给他们一百个放心。他们在临时安置点受到了最热烈的欢迎,得到了最好的照顾,四面八方的爱都只是为了他们。
我再次问儿子,如果你弟弟来咱家,他睡你床上,你去外面支个帐篷睡,如何?
儿子一点都没犹豫,脱口而出,“不中!”
看,这才是教育真实的模样。
当所有的一切和“我”联系在一起,才能引起真正的思考,才是最真实的情景教学。
从洛阳学习回来的路上,我们看到很多的爱心车拉着满满一车的物品驶向新乡,那一刻我们心中写满感动,那一刻我们瞬间泪目。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
我从未从此真切感受到爱的力量,团结一心的力量,众志成城的力量,全民战斗的力量。
如果我来讲这一课,我会以“力量”为线来设计,我会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寻找力量,感受力量,找到力量,最后给自己赋予力量。
王彩琴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她用的最多的词是“追问”,她希望我们做一个有文化有智慧的老师,我想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教育,是需要情怀的。
很多时候我们在课堂习惯送情怀,总是在课的结尾去拔高思想,其实思想不是拔出来的,而是要自己悟出来。
我相信这段时间大家都是有情怀的,都争先恐后去付出,用自己的方式去帮助更多的人。这样的情怀需要写倡议书,需要大声呼唤吗?
不需要。
昨天大妹告诉我,一项守钱如命的外甥女竟然拿出自己200块钱的零花钱,让妈妈捐给受灾群众。有人给她这样要求吗?没有。如果她没看见视频,没有看见门前的大雨,我想即便妈妈要求她,我想她也未必愿意拿出自己好不容易攒的这些钱。
但是她现在用了祈使句,她要求妈妈必须把她的钱捐了,她必须献出这个爱心。她相信自己看到的东西,她被自己的真实感受所打动,她有了想帮助别人的信念。
这就是真实情境中的体验与成长。
在教学中,我们是否给学生设置了更多更真实的活动情境,是否引起学生更多的体验与思考呢?
儿子的学校发来通知,倡议大家捐物支援灾区卫辉,我们拉去了两条被子,两条床单,六大包衣服,鞋子,甚至还有我买的两米宽的凉席。我装了满满一车,在路上开车行走的时候我有一种特别的自豪感和满足感,我觉得自己做的一切特别有意义有价值。
打开儿子的衣柜,他的衣服架子上基本都空了,果然是我儿子,大气!
我想,这才是教育应该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