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调频集贤馆想法

摘读《遥远的向日葵地》

2024-09-01  本文已影响0人  逸蓝之兰

旅途中重读一遍《遥远的向日葵地》,重温李娟妈妈种向日葵的艰辛日常和生活琐碎。苦寒之地种向日葵,种的是希望吧。所以李娟这样理解“希望”。

所谓“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有可能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
世界上最强烈的希望就是“一线希望”吧。

一个播种季里,李娟妈妈四次播种,终于收获了第二年用于耕种的种子,≈白忙一场,但是第二年不用买种子了啊,的确是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李娟笔下的希望带着悲观,但是对于“一线希望”她又描述得如此强烈。

李娟妈妈这种不屈不挠,这种坚韧,是源于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吧。“希望”是多美好的两个字!俗话说,人活一口气,这口气是气节,也是希望。“希望”的力量,支撑大多数人去追求,去进取。更多时候,哪怕极难实现,只要抱有希望,这种支持的力量将是难以估量的强大,使人走过没有希望或仅有一丝希望的绝地。

然而,很多希望就是这样鸡肋。所以,有时候放弃也需要勇气,它或许只是我们心目中那个“不曾放弃就会转机”的错误执念,是无法面对失败的一种逃避。人生需要豁达,需要及时止损。

这是两个“我”的辩论。

人是被时间磨损的吗?……不是的。人是被各种各样的离别磨损的。

正在经历离别的我,感同身受。尽管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觉得减负后的生活更值得期待,且大过离别的悲伤。不,人总是既要又要还要的。而且,此时会自我怀疑,怀疑经受离别之苦值得吗?

离别之人则以为我对这种离别乐见其成,甚至满心期待,一定是乐呵呵地告别。嗯,我的表情和我的心情是不同的,他现在还不会知道,也挺好。没有负担才能轻装上阵。

等待是根植于孤独之中的植物吧?孤独越强大,等待越茂盛。

李娟在向日葵地里,一天中最后一部分内容就是等待,可能因为此时没有其他琐事分散这种等待的焦急,因此,“等待越来越巨大”。

等待也是因为有种“希望”,希望所牵挂之人平安,希望所牵挂之事顺利。

空巢老人则希望,用一些无用之事驱散孤独,等待也就慢慢枯萎下来,甚至消失不见。毕竟,一个人的等待,对另一个人来说,会是多大的枷锁和负重。

我仅有的力量只够用来掩饰懦弱,我最大的坚强是继续不露声色地生活在家人中间。

感同身受过。懦弱而又强大、怂且韧的我们。

当我小的时候我什么都爱。当我长大了,我忘记了我其实什么都爱。

生活带走了我们很多纯真的爱。望,不忘初心,归来仍是少年。

她已经没有了同路人。她早已迷路。她在迷途中慢慢向死亡靠拢,慢慢与死亡和解。
我却只知一味拉扯她,不负责任地同死亡争夺她。
我离她多远啊,我离她,比死亡离她还要远。
我和她生活在一起,终日在她的时光边缘徘徊——奇异的,难以想象地孤独着的时光。如蚕茧中的时光。我不该去试探这蚕茧,不该一次又一次干扰她的迷境。——以世俗的,自私的情爱。

外婆,是李娟太重要的存在。此段写尽了面对至亲走向死亡的矛盾、不舍和超然。看到亲人被病痛折磨,一步一步不回头地走向死神,总会有这样复杂的纠结和悲伤。

妈妈说过好多次,中国为什么没有安乐死,与其无法好好活着,不去好好死去。我无言以对。因为我想让她有质量地活着,如果整日被病痛折磨,我不知自己是否能够突破世俗……

我每天去向这小小的,深藏的美景。心中有小小的依恋,猫须般轻轻触碰胸腔。有时会设想永远生活在此处的情景,但这种想法也脆弱如猫须。

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小天地,有的是实物美景,有的甚至是心里的一处构想。可能脆弱如猫须,我们不可能永远活在这个秘密基地。但它也可能足够强大,因为它能取悦自己,甚至不需与他人分享,就已富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