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世说新语:种果

2018-03-21  本文已影响0人  老Z之微言微语

        周末,随亲戚回一趟嵩口老家。亲戚眼见田园百花齐放、满园缤纷,不禁心花怒放、心旌神驰,心痒难忍地赶到圩上(见注)买了梨桃枇杷香蕉木瓜等果苗各一支。当天下午就兴冲冲赶回县城,将果苗种到他老宅院前的园子里(亲戚父母早已随子女移居省城,老宅院前的菜园长期无偿借给亲戚的亲戚栽种)。哪料到我亲戚的热脸贴到别人的冷屁股上了,亲戚的亲戚满脸挂霜,目不斜视(根本不理睬我们的招呼问候),怨气连天:“哪有种花植果不护就想收获,谁有时间去浇水除草啊”等等(眼下之意,她只管院里她借种的菜,不管园主人新种的果苗)。亲戚一脸的尴尬,一连串的陪不是,俨然一幕黄宏、范伟扮演的借债者黄世仁遇到了欠债者杨白劳的滑稽小品再现。

        清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有言: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下句另一版本是:后有急,借不难)。意思是:借用他人的物品,用完了要及时归还;别人向你借东西时,如果自己有,就应该答应,不要吝啬。

        据说这句名言有一典故,讲的是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宋濂酷爱读书,因为家中贫穷,经常向别人借书来阅读。但只要约定的日期一到,他不管外面是大雪纷飞还是倾盆大雨,都要准时把书送还给人家。因此别人也愿意把书借给他。就这样,宋濂勤学苦练,借阅了许许多多的书,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的文学家。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论语.为政》有言: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当今社会却将这中华传统美德弃之如敝屣。真是:有借不还,(主人)要回太难;欠钱的是大爷,借钱的反而是孙子了!借人钱的拿着别人的钱挥金如土,纸醉金迷,优哉游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让年过不惑即将知命的我愈来愈困惑:世道何以变成如此?

        注:福建省永泰县嵩口镇于2008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嵩口从明清以来就形成赶圩的习俗。赶圩,一种民间风俗,也有“赶山”或“赶集”之称,是定期聚集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形式。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日,嵩口连同附近的伏口、盖洋、长庆,四乡镇56个村的乡民纷纷携鸡带鸭到嵩口圩上进行互通贸易。其时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形成非常独特的人文景观。(同日刊于《今日头条》中《郑春之微言微语》微头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