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想读书让生活美好国学与传统文化

《道德经》摘抄与思考65章

2018-05-01  本文已影响7人  Recycler

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大意】

此章阐述以淳朴治国的政治思想。老子指出好的统治者教给人民的不是巧智而是淳朴,同时他们自己也不用巧智治国。这是一个法则,它体现了深远的德,这种德可使万物返归自然,实现天下大治。

【译文】

古来善于以“道”执政的人,不是用(知识)使人民狡猾明智,而是使人民真朴自然。

人民之所以难统治,就是因为他们有太多的智巧心机。所以用智巧去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祸害;不用巧智去治理国家,是国家的幸福。

了解这两种方式也就是一个法则。永远了解这个法则,就是深远的“德”,这深远的“德”是那样的深、那样的远,与万物复归到真朴,然后归于自然。

【我思】

执政对于百姓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目的不同,所采用的策略不同。如果执政为民的目的是使得百姓听从统治者的指令,最好的策略就是上智下愚。这个上智下愚不是孔子所说的意思。而是让统治者聪明会想办法,让百姓愚笨听话。如此便能实现上下一心。如果执政为民的目的是使得百姓和平幸福。最好的策略,就是上愚下智。领导者要表现出愚钝的一面,要反过来听百姓的话。百姓要不断的学习提高智慧,自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靠人民的智慧,自己领悟和平的要义。老子这里所说的执政策略是另外一套。不是让百姓有没有智慧,而是让百姓向往淳朴自然。没有功利心,自然能和平相处。

在没有任何智慧的情况下,只灌输一种淳朴思想,人民自然会向往之。但是智慧的到来拦也拦不住。有了智慧以来,就有了好坏之分,就有了利欲熏心,淳朴就会失去。智慧使人变得自私。感觉我们再也回不去淳朴的社会。之所以困惑,是因为我们的智慧还处在不上不下的阶段。大智慧没有,小智慧刚刚满足生存。我们用现有的小智慧就能创造一片事业。为什么我们不能再进取一下,找寻更大的智慧呢?但凡有点大智慧的人,都有这么共识。人与人的相处不是用智慧放大个人的人性,而是用智慧堵截、疏导人性。具体的表现就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这是大智慧。这种智慧对个人和集体都有利。相反小智慧只是满足一个层面的智慧。大智慧得来不易,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智慧,我们还是需要探索。

第二句,用统治者的智慧去控制百姓的智慧。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统治者的智慧毕竟只是几个人的智慧,就算是智慧层级高。也顶不过万亿的百姓的智慧,总能想到对策。所以老子说,用智慧控制百姓,百姓也用智慧回应,社会会变得混乱。应该用无智慧治理国家,人民就会无智慧回应,人们就会幸福。道理是这样,但是细想。你能控制自己不用智慧,你如何控制对方不用智慧呢?只要有点想法的,会用智慧回应政策。这样反而显得政策是傻的。不要以为自己傻里傻气,会感染别人,会使对方改过自新。天真的想法,人们只会抓住这个机会中饱私囊。

最后一句,达到德,是因为对比两件事的准则,还是信奉不以智治国。如果说个人进行正反论证对比,我觉得可以使人达到德。如果一味的认为无智可以达到德。我是否定的。国人缺少一种思辨,对两种相反事物的思辨。这更有助于达到德的境界。

【拾人牙慧-老子今注今译】

老子认为政治的好坏,常系于统治者的处心和做法。统治者若是真诚朴质,才能导出良好的政风,有良好的政风,社会才能趋于安宁。如果统治者机巧黠滑,就会产生败坏的政风。政风败坏,人们就互相伪作,彼此贼害。而社会将无宁日了。

老子生当乱世,感于世乱的根源莫过于大家攻心斗智,竞相伪饰,因此呼吁人们扬弃世俗价值的纷争,而返归真朴。

【拾人牙慧-张其成全解道德经】

老子呼吁统治者停止战争,不要动用机心,不要打着明民的招牌,是民心涣散、民心变坏,要反扑归真,使人民安居乐业。

【拾人牙慧-闻老子之声】

在《道德经》中统治的主导权在于统治者,百姓只能受统治者的摆布,百姓的状态取决于统治者的行为。如果说难以治理百姓的原因在于百姓足智多谋,这等于说统治者的主导权在于百姓,这是老子未曾提过的内容。统治者越是以消极的智慧严格监督百姓,百姓越是变得精明,使自己能够摆脱这种监督,因此导致瑜伽难以治理的结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