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不要让丰富多彩的孩子变成一张白纸

2020-05-01  本文已影响0人  笋鸦深剖

一直以来,

很多父母、老师都在说,

“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家长在这张白纸上写什么,孩子就是什么样子的。”

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孩子并不是一张白纸,孩子出生就有自己的天性,他们天生携带着自己的倾向。


孩子并不需要被“圈养”

每位家长其实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茁壮成长,走在一天正确的人生道路了上。

从而产生了这样一种逻辑:孩子们自己独立去走路的话,可能会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因素从而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出现偏差,所以就需要我们这些有经验的大人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大人应该划定一个活动范围,规划一个正确的成长路线,孩子们只需要根据指示和规定向前走就一定能变得优秀。

但是,即便这种设想的目的是多么好,都只会有一种结果,那就是培养出无数缺乏独立意志与独立人格的“好孩子”跟无数叛逆成性的“坏孩子”。

从这一点来看我还是很感激的我母校——济南外国语的,虽然不管是学校还是辅导机构一直都在倡导自主创新,但是在济南这个更多强调分数以及升学率的大环境下,又有多少人会留意到孩子自己的想法呢?

其实创造力的来源就是一颗自由的心,是一个人对自我感觉和自我判断的信任与尊重。

而这些都是我在济外的日子里能够充分感受到的,在这里他没有所谓的“军事化”管理,也没有过分的强化惩罚机制,对待同学的顽皮也更偏向于理解与疏导而非一味的强调是非对错。在济外我能够更多的感受到“自我”的存在,而非一种受人摆布的状态。

那如果换一种环境呢?面对一日三餐,早午晚休定点定时的生活,在一个已经被安排好的规划中学习,我的“应试”能力可能会更加突出,但我失去的也可能会很多。

一个人如果总有人替他做主,总有人安排他的人生,那其实就是在告诉那个人,不要相信你的感觉,你的感觉是错的,你的判断是不可靠的,只要走在既定的道路上就可以了。而一个人一旦失去了对自己的感觉和判断的尊重,又怎么会拥有丰沛的创造力呢?


当文章前的你看过以前的文章,或许就会产生这样的心理:

“如果我改变了自己,我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问题就会变好,而孩子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反思很不错,但是当我们仔细琢磨这份反思时,是否会发现这样一个逻辑:

家长成为了这个关系中的决定者,他们怎么做,孩子就会有什么结果。

在这个逻辑中,家长将自己变成了孩子的塑造者,而将孩子当成了我之前提到的“白纸”,从而忽略了孩子与家长一样,都是一个“独立的人”这一客观事实。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在家长与孩子的亲子关系中,双方其实是占有相同比重的,甚至可以说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自己的主动探索比起家长的安排和指导更为重要。

一个孩子,只有通过自己的独立探索,才能够真正成为自己,才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意志与创造能力。

而过多的管教与约束不仅会带给孩子窒息感,还会扼杀孩子的精神生命。

孩子只有当他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时,他才是自由的,才能成为自己,从而走向自我实现。

作者:徐鸣皓      这是我的第十六篇日更原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