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知识管理(正式版)1.0版
核心点
其实道理都是相通的,【康奈尔笔记法&思维导图】也是这个原理:
【提炼关键点,反复回想记忆】
(拓展关键词,延伸相关知识,并做主题阅读,定向搜索。
知识的储存能力,电脑完胜。知识的搜索和链接能力,才是学习的核心竞争力。
1.模块化学习。按照框架拆解,拆解成各个细小的模块,用Anki复习。如果有人做 短学习APP,我一定买(抖音短视频APP 15秒)(交互式设计互动 )
2.项目化学习。技能学习。比如,写作、音乐等学习。好处:实操性强。
你需要为你的学习目标,写一份
【项目计划书】
下载BP模板,请点击链接: https://st.h5.xiaoe-tech.com/st/08zcCl1MB
收看如何撰写计划书的课程:收看如何撰写计划书的课程:https://st.h5.xiaoe-tech.com/st/2TapLonyy
个人知识管理(精简版)
主动学习远比被动学习重要。
系统学习远比碎片学习重要。
向内学习远比向外学习重要。
专业学习远比跨界学习重要。
【必须要跨界学习,才能让思想自由碰撞,从而产生创新的火花,才能改变世界】《让大象飞》
知识管理的原则
带着问题去阅读,你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任何一个方法,你之所以会去学它,一定是因为它能解决你的某个困扰;
任何一个知识点,你之所以会对它感兴趣,也一定是因为它能解答你的某个问题。
方法贪多嚼不烂,只有掌握底层逻辑才能真正学以致用。
新瓶装旧酒(知识付费)
- 1老问题,老方法
- 2老问题,新方法
- 3新问题,老方法
- 4新问题,新方法
(2)抛开概念和名词
在学习绝大多数知识时,先不要给自己灌进一堆闻所未闻的新名词,而是抓住观点的内在逻辑。
据说,马斯克平均每天能读两本书,我觉得也并非不可能。因为知识之间并不是孤立的,抛开知识外层的表述方式,新学的知识往往能和以往的知识形成关联。所以学得越多,反而学得越快。
(3)还原知识(底层规律,举三反一)
我们永远无法掌握一个知识生产者的全部想法,我们学习的只是他们宏大方法论延申出来的一小部分。如果我们只是将学习范围限制在知识生产者所表述出来的地方,那只是得到一些结论。
学习者需要具备知识的还原能力,包括两个方向:
- 1纵向还原:将对方的观点上溯到思维层面;
- 2横向还原:将对方的观点替换到其他的经验中。
一些知识平台,过度营销知识是种短视行为。
因为通过知识实现个人提升是一个长周期过程。而营销手段激发的则是用户的即时期望。
当用户在短周期内未发现期望达成,那么平台面临的就是用户的流失。
学到了很多方法论,那这些方法论应该放在哪里呢?是具体经验,还是抽象概念化?
其是都不是。这些外来的、未经自己吸收消化的方法论,属于「间接经验」—— 与你自己经历的「直接经验」不同,它们是别人归纳整理出来的经验,解决的是别人的问题。
你要做的,是把这些「间接经验」跟「直接经验」放在一起,进行思考:它们如何如何整合起来,连接成一个整体?
这里,我常用的方法,就是去思考「触点」—— 也就是针对这些「间接经验」,去思考:
- 它的原理和源头是什么?
- 它具体是如何操作的?每一步的构思是什么?有哪些注意点?
- 它用来解决什么问题?针对相同的问题,还有哪些相似的思路和模型?
用图来表示,就是:
【置顶】知识管理(正式版)1.0版这里面,父级、子级、同级,就是三种不同方向的「触点」。
通过这几个点,我就可以把这个知识点,跟与之相关的其他知识点「联系」起来,使它们构成一个整体。
这就是「反思性观察」的目的:将存在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中,有价值的部分提炼出来,再跟其它知识点建立联结,构成一个更高层次的、系统化的整体。
首先,我会使用不同的思考方法,对同类的问题(热点议题、陌生领域)进行分析,并检视和对比它们的效果。
其次,我会引入「认知层」的思维模式,思考:
- 如何利用这些思维模式,把我使用的方法规范化、范式化?
- 哪些是可以保留的,哪些是可以优化的?
- 我的思维遗漏了什么,还可以补充和完善什么?
再次,经过这些思考,我会得到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思维方法。它不仅仅适用于某一个问题,而是适用于这一整类问题。
最后,就是把它放到实践中,用它去分析问题。经过反复的几次循环,最终把这套方法梳理出来,让它成型。
—— 这也就是大家在文章中,所看到的这套方法。
这个过程,核心其实在于第三步,就是「理论化」:
把对于一个问题的经验,进行向上抽象、概念化,让它适用于一整类有共性的问题。
这一步势必会丢失许多信息,所以,这里要做好权衡:
在整个思考过程中,哪些东西是本质,哪些东西是形式?
哪些构成了这套方法的框架,哪些只是这套方法的具体呈现和应用?
经过这样的思考,把框架抽象出来,就是一个理论化的过程。
然后,下一步,把这个框架放到别的问题下面,去体会它的执行、细节和效果,检验它是否奏效 —— 这个过程,就叫做「迁移」。
好的方法论,是有自己的适用范围的。它有明确的边界,有清晰的场景区分,最重要的,你要能够理解:
为什么要用这套方法?
它能够起到什么效果?
它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不断这样思考,不断把你所抽象、归纳、整理出来的方法论,进行理论化和迁移,再在实践中去检验。
慢慢的,你就能体会到「知识连成一片」的愉悦感。
为什么要学习知识管理?
所以,评判一个人是否厉害,大家当时的判断标准就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保持稳定的输出。
为什么要构建知识体系?我们都想成为厉害的人。怎么成为厉害的人?厉害的人就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保持稳定质量的输出。所以,构建知识体系是为了稳定高效的解决问题。
这是一个将被动的“海绵式学习”(单纯吸收)转变为主动的“淘金式学习”(注重批判及与知识的互动)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知识管理过程(收集->组织->分析->总结->实践->发表->对话),将别人的知识技能固化到自己的头脑中。
【置顶】知识管理(正式版)1.0版根据我们对事物认知的演变过程,学习可以分为4个阶段: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无知无畏(保持好奇)
知道自己不知道——闻鸡起舞(深入理解)
知道自己知道——了然于胸(有意识的去应用)
不知道自己知道——随心所欲(内化成潜意识)
这里我使用一个GTD工具:Doit来帮助我随时随地收集一切自己不太清楚但感兴趣的东西
1.收集
确定主线,建立信源,链式反应,广泛收藏
在收藏了之后,我们可以对这些东西进行处理:
删除没用的目标
合并类似的目标
细化很难的目标成一组子目标
分类到不同的清单里面,方便后期的跟进
当你有了这个一个任务清单以后,该学什么还是问题么?按照目标清单一个个的去深入了解吧。而且,通常在我们深入了解的过程中,会发现这些表面上的概念,都只是冰山一角而已,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未知概念,我们的目标清单会越来越庞大。至于如何在收集好了目标之后,后期如何对这些目标进行分类管理,那就看自己的个人实践,没有完美的管理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
其实,关于如何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有哪些,怎样高效的收集学习目标,还有一种不错的方式就是建立自己的信息源(一些有质量的网站或公众号),与其被动的等待自己遇到不知道,还不如主动去发现不知道。
在我对这个领域不了解,我如何建立起知识架构?答案:
通过高质量信息渠道,找一个已有的体系,而不是自己搭建。
高质量信息渠道:专家、专业网站、经典书。
01 不是收集好的知识,而是收集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02 你缺的不是知识,而是整合知识的能力
03 主题阅读,不以读完一书一文为目的,能提取到想要的知识即可
04 读书为纲,上网为目。唯有纲举,方可目张
05 设定一个自己的长期学习规划
06 建立自己的常用信源清单
07 从一个关键词的解释中,提取到一堆关键词,链式反应
08 印象剪藏时不必纠结分类,多用关键词搜索
2.整理
合并同类,编织脑图,定期整理,持续更新
“小马过河,深浅自知”,别人的文章永远是别人的知识!
定期回顾,并提取出文章中的精华,再经过自己的实践、思考、整理,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是一个很漫长的积累过程,而我们能做的唯有:坚持到底!
建立学习标签-Evernote
在搜索到相关文章后,下一步就是粗读这些文章了,一般限时3分钟以内,粗读的目的在于:
快速浏览,了解概况
决定是否收藏到印象笔记,以进行更深入的精读
在粗读这些文章的时候,发现有的文章很好,很有启发性,这个时候,一般做法就是保存到书签,但是,这里我推荐使用印象笔记(https://www.yinxiang.com/),理由如下:
支持自定义搜索条件,比如支持tag、created、notebook等等各种筛选条件
刚才,我用Google搜索到了一些不错的文章,然后我利用印象笔记的浏览器剪藏,保存到了自己的印象笔记中,这里推荐大家使用隐藏广告(而不是网页正文),这样可以将所有搜集到了文章格式统一,方便后期的进一步处理。
好了,当我看了很多与"TextView富文本"有关的文章也收集了很多之后,我对这个概念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了,下一步,就是去精读这些文章了,精读不限时间,目的在于:
进行主题阅读,将相关文章横向比较
标记文章的重要信息,方便以后回顾复习
开始精读时,先在自己的标签库里面建立一个“TextView富文本”的标签,然后给刚才收藏的文章,打上标签。
没有标签,就没有收藏
至于为什么要打标签,我的理由是:
01 方便主题式阅读。在阅读统一标签、不同文章时,我们会进行横向的比较,对这个标签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02 防止中断。对于一些比较艰深的标签,可能一次是没有办法吃透的,可能需要几天,甚至更长的时候去学习。收集到印象笔记并且打了标签之后,可以逐次的慢慢阅读,停留在浏览器的话,可能关闭了这篇文章就再也不会打开了。很多时候,我们可能看过很多文章,了解了很多概念,但这些概念多半浮于表面,真正让自己说出来的话却又说不清楚。这就是因为理解不深刻,打上标签,多次阅读,有助于加深理解。
03 方便以后的回顾。一方面,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复习的过程,没有复习就没有学习。另一方面,看着自己的标签库越来越丰富,也是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的,这就是叫自己的学习成果可视化,以促进自己的进一步,形成一个正反馈机制。
一般,有两种管理印象笔记的流派:笔记本流、标签流。
这里呢,我觉得笔记本是相对固定的属性,有点类似于抽象类,而标签呢则是相对灵活的属性,有点类似于接口,同时,我觉得自己写的信息和从别人那收集过来的信息,对自己的意义是全然不同的,所以我的管理方法是:
笔记本管理自己原创的信息
标签管理自己收集的信息
提示:其实这里的标签,就是我们我们前期收集的目标,不过,标签会每月进行一下调整
合并相似的标签
细化收藏的笔记数量太多的标签
删除没有用的标签
目前的我的“Android”标签的笔记就太多了,正在重构中,一般来说,一个标签里面的笔记尽量保持到四十以下为宜。
但无论如何设计自己的笔记管理体系,请记住这3个建议:
搜索优于分类
先根据自己的规划自顶而下初步设计,再根据自己的实践自底而上不断重构
好的笔记管理体系,应该是灵活可拓展的,不是僵化的,不要给自己人为设置了知识边界,不要局限在自己的职业之内
整理学习脑图-幕布
在精读Evernote收集的笔记的过程中,觉得是重点的地方,不妨划线标注下,这样,下次回顾的时候,会更有针对性一些,提高回顾的效率。
当精读完成的差不多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该去将收集到了标签进行结构化整理了,也就是去画一个思维导图。这里我推荐使用一个思维导图工具:幕布(https://mubu.com/)
推荐理由如下:
方便整理结构化的内容,构建清晰的思维逻辑
编辑体验很好,个人觉得比XMind更流畅,主题的拖动和新建都很方便,写的爽才能写得久
云端文档存储,不像XMind是本地存储,不怕丢失,不过编辑的时候最好还是使用本地客户端来编辑
知识模块化(模型 自己建模 工程学)
乐搏资本创始合伙人杨宁在一次内部分享中,分享了自己的一套处事哲学 —— “玩套路”,也就是他用同样的一种套路轻松处理了很多问题,有时甚至不假思索,屡试不爽,包括自己投资的两个获得巨大成功的项目案例,用的都是同一种套路。这个套路其实就是模块化的知识。
我们生活中会遭遇问题1、问题2、问题3……,大部分人会针对每一个问题给出一个解决方案,其实有时可能问题1、问题2、问题3都在一个知识体系中,只要找到底层理论,就可以把所有现象层面的问题解决掉。
01 分类自底而上,先有了大量碎片,而后才有细致分类。
02 多用思维导图,整体把握脉络
03 定时整理笔记,归纳相似主题
04 印象笔记做摘录,为知笔记写原创
05 书写,不只是为了记录,更是一种思考方式
06 原始积累,越快越好,先求量大,再求质优
07 使用工具,而不是被工具使用
08 构建知识体系,服从于个人职业发展
09 预判使用场景,布局技术未来
10 以写论文的方式来整理
3.分享
先讲一个富兰克林的故事。
年轻时,富兰克林只是一个印刷厂的学徒工。每天看到报纸印出来时,他就想:“有一天我的文字出现在报纸上就好了。”
他是行动派,想到了就做。他是怎么做的呢?
那时候,还没有专门的写作培训班,于是,他把报刊杂志上的好文章剪下来,再一句一句抄写在一张张纸条上。抄完之后,把原文放在一边,然后再把这些纸条全部打乱,让自己把这些话按照顺序排列下来,很多次排列之后,他就弄懂了文章的结构。
然后,他又把难度提高一个档次,让自己把文章一句一句默写下来,很多次默写之后,他就懂得了如何运用文字。
终于有一天,他的文章出现在了报纸上。文章见报后,更加激发了他的写作兴趣,于是他天天奋笔不休,终于成为大文学家。
寻找同好,讨论反思,自我激励,打造品牌
打造个人品牌,增加自己的影响力
跨时空的交流方式
记录自己的经历和成长
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记录学习笔记-CmdMarkdown
有了思维导图之后,下一步就是细化导图里面的子主题,使用Markdown语法,整理成一篇文章,最好还能分享出去。
这里解释一下什么是Markdown,它是一个富文本形式的标记语言。可以让你更方便的插入链接、插入图片、插入代码、插入列表等等。
也许你会说,我们的各种富文本编辑器也能做到这一点啊,但是,各种富文本编辑器,不具备跨平台性,在豆瓣这个平台写的东西,复制到知乎就是另外的样子了。
在此,我们总结 Markdown 的优点如下:
纯文本,所以兼容性极强,可以用所有文本编辑器打开。让你专注于文字而不是排版。
格式转换方便,Markdown 的文本你可以轻松转换为 html、电子书等。
Markdown 的标记语法有极好的可读性。
更多详情,请查看献给写作者的 Markdown 新手指南(http://www.jianshu.com/p/57f75b68687c)
不过,Markdown只是一种语法规范,具体怎么用Markdown来写作,那就需要专门的工具了,其实现在支持Markdown的工具或平台已经很多了,比如简书、看云等等。
这里我使用的Markdown编辑器是作业部落的CmdMarkdown(https://www.zybuluo.com/cmd/)。
以前用过一段时间的简书,不过简书只有在线的编辑器,没有离线的编辑器,而且不支持TOC生成目录,最关键的是,它无法和印象笔记联动。但是,CmdMarkdown却可以快速的导出到印象笔记,这样就方便了我的信息的统一管理。
编辑用CmdMarkdown,管理用Evernote。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
自己以为理解了不是真理解,把别人讲理解了才是真理解!教可以最好的检验学习效果!
这里呢,我就将刚才的这篇学习笔记分享到简书平台,欢迎大家指正或补充。简书地址:TextView备忘(http://www.jianshu.com/p/12fe89964b11)
通过分享自己的学习笔记,取之于网,还之于网,让别人来帮忙检查自己的学习成果,那肯定比自己一个人闭门造车,更有意义一些。而且,当你想到有人会来看你的文章,你写的时候,也会更严谨一点,可以减少随意性,督促我们写出更高质量的笔记。
演讲
当你有了一些不错的文章之后,可以尝试着把文章做成PPT,做成一个免费课程,去寻找一些机会进行分享。可能是某个社群,也可能是自己公司内部,总之多留心和多参与。
一旦你发现免费课程很受欢迎,反馈很好,就可以尝试着升级做成一个收费课程,开始自己的知识变现之旅。
我目前自己的课件有下面六个:
如何在4个月成功减肥30斤
新媒体如何快速写出好内容
公众号运营怎么做数据分析
如何写出5秒打动hr的简历
求职面试如何讲一个打动人的故事
如何写一篇超级卖货的销售型文案
其中简历、面试、销售型文案是收费课程,其他都是免费分享课程,更多的课件还在陆续制作中,我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就是懒癌跟不上。
前两天和BOSS去在行总部给他们做每周的咨询诊断,我就分享了如何写销售型文案。收费内容免费分享,现场效果自然杠杠的。
大四还在学校时,我给师弟师妹分享简历课,每次要认真讲一个多小时。第一次只有7个人听,第二次十几个。
第二次在跟他们分享完之后,我建议他们也去多做分享,我说:“不要小看这一个小小的分享。今天给你们分享简历课程,虽然只有十几个人,但是满意度是百分之百。这意味着我下一次就可以做一个百人分享,之后就是千人分享,再最后就是收费课程。”
一年后,我终于有了自己的收费课程,而且真的有市场愿意买单。现在拉我去任何一个地方,我都能拿自己的课件给你做一个高质量的演讲培训。
04 扩充:构建知识边界之外的系统思维
构建知识体系的本质其实是构建系统思维,一般到这个步骤知识体系基本就已经构建完成了,但人的思维都会有边界和漏洞。
一个人系统思维和价值观影响最大的是环境。
绝大多数的人很难跳出自己所在家庭环境、成长历程和生活圈子灌输的一些理念,而后天读的一些书、经历的事情和所有的思考和都只是在强化他们深信不疑的价值观的合理性。
除非经历重大变故,人的想法其实是极其难以改变的,而我们有时很难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多和自己成长环境不同的人接触,多听一些和自己截然不同的想法,并用一个平和的心态去理解这些事情,是建立一个优秀的系统思维和价值观比较好的途径。
参考清单:
- 程序员的知识管理
- 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
- 提炼后的知识才是力量
- 时寒冰谈读书:如何最快地汲取营养
- 献给写作者的 Markdown 新手指南
- 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
- 为什么你应该写博客
-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 如何构建自己的笔记系统?
- 你的知识管理体系是如何的?
- 如何提高影响力,为自己代言
- 我为什么坚持写博客?
- 方法论-有意识的学习
总结回顾:
【置顶】知识管理(正式版)1.0版搜索指令
Google搜索技巧(http://blog.jobbole.com/72211/)
【置顶】知识管理(正式版)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