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莫问《乡关何处》
读散文时发现,老一辈的笔下从来不缺为命运潸然泪下的句子。
虽无意冒犯,但我总觉得战乱中颠沛流离的家族史、或是受命运摧折而不得不含泪凝望的昔日记忆,对和平年代里长大的人而言,都隔着想象中无法跨越的距离。
他的文字之所以被章诒和称作“尘世中的挽歌”,是因为当“人文艺术家都争做‘圣洁天使’”时,野夫——这个人生曲折的土家人——以朴实、严肃的文字,揭开自己鲜血淋漓的伤疤来对世人叮嘱些什么。
为子女舍生的一生坎坷的母亲,战乱中爱情无疾而终的爱侣,幼年交好、郁郁离世的故人,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故土……
他并没有选择以堆砌华丽辞藻的方式来刻意煽情,而仅仅将经命运之手搅乱的蜿蜒人生平直铺开,便使人在世事无常前敬畏地噤声。
章诒和在书的序言中写道:
作品达到什么档次,就要看作者心灵是啥档次了。
对此,我深以为然。
野夫,与他的其他霜刃在握、泼墨江湖的同行者,都在以自己不流于众的文与字,证道。
摘录&思考:
1.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亲情故事,每个墓碑下都埋葬着一部残酷长篇。……如果没有在天之灵,你的写作不过是在给自己的心灵埋单——你在今世欠下的许多,都该在今世把他埋下而已。
我们对逝者的亏欠,其可悲之处在于,我们往往只在逝者离开后才悉知它们的存在,而也常常只在逝者离开一段时间后、在无法自欺欺人的某些瞬间,才敢面对答案已心知肚明的自问:那些执意挽留与无奈放手,究竟是为了即将逝去的人,还是为了让我们自己无可指摘?
2.个人在乱世的存在和选择,结识的每一个人,或者身经的每一个事件,都可能埋下他一生宿命的伏笔。
非乱世,也是如此。如果不受量子力学推演出的事物不连续的结论的影响,那么我以为每一个结果都可以追溯回最初的最初——行为者产生的那一刻,所以我相信我们此刻的每一种命运,多半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3.死亡,在许多时候,真是一件近乎日常的琐事。你买菜的路上,邂逅车轮下的一摊血;你拎着一堆肉食回来,看见邻居的一张讣告——在你行经得的地方,人们竞相奔赴道路的尽头。你才发现,生命竟然确实薄如蝉翼。
我们永远不知道是太阳先升起还是意外先来临,可惜大多数人依然是:要么觉得自己不会死,要么觉得死的不会是自己。生命太短暂,当该珍惜每一个当下。
4.这个世界多的是著作等身的人,几部微著的出炉,远不值得嚣张。……迷失于这个时代的同道,往往只能拿文章当接头暗号;仿佛前生的密约,注定我们要在今世扺掌,然后一起创世,或者再次站成人墙,慷慨赴死。
不必慷慨赴死。如今的作者面前摆着的更现实的问题是:要依靠哪种初心坚持下去?能不能坚持自己的坚持?
与无数同道共勉。
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