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读书社散文想法

《蛇结》:人生的一团乱麻,本可以自己劈开

2022-08-23  本文已影响0人  萌橦在读书

“我向来不会想到,若要认识别人,就必须突破别人向我呈现的表象,必须跨越这一表象,这是一个我原本在三四十岁时就应该体悟的道理。可是,如今我已人老心衰,只能看着我人生的最后一个秋天令这片葡萄园陷入沉滞,令这片葡萄园陷入烟雾与阳光交织的麻木之中。我爱的人都已死去,原本会爱我的人也已死去,活着的人,我没有时间,也没有力气朝他们奔去并重新了解他们。”

这段痛苦的呐喊来自一位患有心脏病的老人,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弗朗索瓦·莫利亚克的小说《蛇结》中的一段。

弗朗索瓦·莫利亚克是法国小说家、诗人、剧作家等,1952年凭借《爱的荒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被誉为“描绘痛苦的大师”,在他的作品中,将人性剖析得淋漓尽致,也将内心的深刻观察与艺术激情无缝衔接。

这本《蛇结》就是如此,本书采用第二人称视角,以书信的形式来叙述。全书设定在一位垂垂老矣的老人,在人生最后阶段,给妻子写下的一封信。

在读的时候,起初我和作者(故事里的“我”)一样,觉得所有的家人都不懂他,全部都不喜欢亲近他,对他冷漠、疏离,但是越读到最后,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悲凉感就越明显。

起初和妻子的疏离,也许源于妻子对他的坦诚。坦诚在他之前,曾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而正是在爱情失意的空窗期,认识了他,而他又恰恰很有钱,所以顺理成章地嫁给了他。

当妻子向他坦诚这一切,他婚后的生活就彻底改变了。妻子对他说的一切话,做的一切事,仿佛都蒙上一层阴影,一种假象。不再是柔情蜜意,也不再是因为喜爱而做出,在他看来,全部变成冷漠,变成不得不做的痛苦。

在他的眼里,妻子对他漠不关心,他做什么妻子都无所谓,因为妻子心系别人,之所以嫁给他,全是因为钱,是个不错的接盘侠。

他们互相折磨了50年,用冷漠来对抗彼此。他们的孩子从不与他亲近,全都围在母亲的身边,在他看来,孩子们和母亲才是“一伙儿”的。

及至到了晚年,他行将就木,心脏严重受损,总觉得也许下一秒就要故去了。所以对于家人的怨恨,要用一封长长的信告诉他们。

他在信里说,所有的财产都不会留给孩子们,任由他们怎么折腾,也不会有好结果。

在信里,他把对妻子一切的怨恨都倾诉出来,从最初的结婚,到对抗几十年,及至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在对抗。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看书的前半段,我只觉得书里的“我”就是一个不懂表达、外表严肃的有钱的律师,可越看到后面,在莫利亚克的笔下,随着人物逐渐丰满,我的观点也随之转变了。

家人之所以远离他,其实主要的原因是他自己将他们推了出去,而不是“我”在书籍前半段说的,妻子对他冷漠。

恰恰是“我”对所有人的冷漠,才让家人都不敢与他亲近。

面对最爱的女儿身故的打击,他没有表现出丝毫悲伤,甚至更冷酷。面对自以为妻子不爱他,所以他在结婚之初就开始频繁外yu,花天酒地。

在他看来,无论他做什么妻子都不会关心,因为他觉得妻子并不爱他。

可直到最后,他们到了老年,两人的身体都出现状况,妻子才对他说起,曾经他对她所有的举动,都让她内心备受煎熬,她无人诉说,只能把孩子们抱得更紧。

婚后不久他们就分居了,但妻子说,她从没有和孩子一起睡觉,而是自己睡,想要等他来她的房间,这一等,就是几十年。

这是“我”从来不知道的事情。当他知道后,大为震惊,曾经发生的一切,好像都不那么真实了。

他看到的,只是自己想看到的。而他忽略的,却恰恰是最珍贵的。

这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他没能留住自己最爱的女儿,没能留住喜爱的外甥,最后,也没见到妻子的最后一面。

“我”原以为自己会比妻子先走,所以又一次不辞而别去了巴黎,打算将财产都留给si生子,但就在这短短几天,他收到儿子打来的电报:

“母病重,速回。”

“母已故去,速回!”

“母今日举行葬礼,速回。”

原以为出走几天,回家还是原来的模样,但就在这几天,妻子离世了。

这个在家人面前冷漠了一辈子的人,在妻子ling前哭到昏厥。他终于醒悟过来,他所渴望的亲情、爱情,其实一直都在身边,只是他把视线换成了仇恨的颜色,在他的眼里,再没有其他颜色,只剩下灰色。

生活就像一团蛇结,想用理智来理清,最后才发现自己早就陷在理也理不清的一团乱麻里。

而人一旦深陷,目光所及之处就变得短小,只能看到眼前的点点,却看不到自己其实被更多感情包围着。

“我”可以被称为是个守财奴,坐拥雄厚的家产,却孤独无比。

本有一个最爱的女儿,却因误诊去世;本有一个从不怕他,愿意和他亲近的外甥,却因参军在战场上失踪;本可以把生活过得滋润温馨,却一手将自己推向深渊。

所以,人的幸福不在乎人拥有什么,而在乎,用什么样的视线去看待。

人的目光下,内心是什么颜色,就会折射出什么颜色。

蛇结,也许是挡住目光的一团乱麻,但人只要愿意,总会拥有劈开蛇结的能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