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6封信丨 思维方式决定商业模式
生活在小数字世界里的人,天然地缺乏处理大数字世界里的问题的思维方式,无形之中将人们限制在天花板之下了。
有人可能会问,从一万想象到一亿,这点想象空间我还是有的,真到了一个亿的情况,我也能处理。但是,事实常常和这个想象是相违背的,小数字世界里人的想法和做事方法,一定是和小数字世界相适应的,而生活在大数世界里的人,做事的方法完全不同。
我在商学院给 MBA,特别是 EMBA 的学员讲课的时候,常常会对学员们做这样的调查:请有100双以上鞋子的女生举手,一般来说,MBA 的女学员中会有一半举手,而 EMBA 班这个比例则高达80%。然后我再让只有不到10双鞋子的学员举手,一般会有一些男生举手。
接下来我就问这两组不同的人管理自己鞋子的方法。那些不到十双鞋的人都是将鞋子随意地放在一起,不需要管理,出门之前扫一眼,选择一双就好了。
而那些超过一百双鞋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进行了分类管理,否则的话,出门前这一百多双鞋每一双花20秒钟考虑一下,将近一个小时就过去了,约会恐怕就要迟到。
如果鞋子再多,该怎么办?恰巧有一次有一个学员是做网上代购生意的,做的品类有几百种,累计卖了近万双,对他来讲,简单分类已经不能够解决问题了,他必须对鞋子建索引。
类似地,我的一个朋友藏书近万册,也需要对书籍建索引,找一本书的时候,先要从索引中找到那本书在第几排书架,第几个架子,第几层,然后到那一排去找书。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两个要点:
1、生活在不同世界里的人,习惯性的做事方法不同。
2、从小数量总结出来的方法无法应用到更高量级的问题之上。
遗憾的是,由于人类生活在量级较小的世界里,因此思考问题喜欢从1,2,3这样小的例子开始,这当然并不是什么缺点。但是很多时候他们把这种思路用到解决大问题之上,事情就做不好了。这种情况在 IT 人士中很常见。
我曾经看到一位总监批评下面年轻的程序员,但是程序员似乎不服气,我就问他原因。这位总监讲,那个程序员居然在用一种很笨的排序方法,自己就去批评他,而程序员则狡辩说,总共参加排序的数目不大,只有个位数,采用什么排序方法时间上都差不多,他因为任务时间紧,就用了最容易编写程序的方法,他觉得总监是鸡蛋里面挑骨头。
我对那个程序员讲,人生活在小数字世界里,难免保留固有的习惯,但是既然从事了计算机这个行业,就需要按照计算机这个行业的规矩办事,不能先验地假设数值一定不多。万一多了,笨办法增加的计算量可不止十倍、百倍,恐怕是千倍,甚至一万倍。不换这个思路,永远成为不了合格的电脑工程师。
其次,在计算机这个世界里,几乎任何常见的问题都已经有了优化过的答案,作为从业者,首先要擅长使用专业人士给出的,验证了无数次的答案,而不是自己凭着生活经验拍脑袋想出一个做法。
如果为了赶时间,应该采用现有的,高质量的代码,而不是自己写一个(关于这种工作方式,我以后还会再讲)。当然,了解别人已经写好的高质量代码,需要经常学习,而这是 IT 从业者要做的事情。
因此,IT 从业人员遇到职业天花板的第一个原因是一开始思维方式就错了。像上面那位程序员,再努力写代码,恐怕几年后还是一个低水平的程序员。不克服我们先天认识上的局限性,就无法领会 IT 这个行业的精髓,当然事业也就做不上去。
对于 IT 这个行业以外的人,不了解这一点,有时被新起来的技术公司搞死,还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今天,无论是 IT 企业,还是非 IT 公司,对大小不敏感,对变化不敏感,最后导致商业失败的例子非常多。曾经辉煌过的雅虎公司和中国几大门户网站今天遇到的困境,就植根于此。
互联网在早期内容不算多,因此通过分类建目录的方式组织信息是有效的,这就如同当人只有一百双鞋或者几百本书的时候的做事方式。于是就诞生了以雅虎为代表的、以分类目录组织信息的门户网站。
而在人的世界里,增长是缓慢的,因此一个公司得到这种基因以后,会天然地认为这种做法可以持久。但是,在计算机的世界里,什么都是剧增的,网页数量从90年代初的几百万,增加到今天的几百亿,因此雅虎等门户网站很快就衰落了,代之以 Google 这样的搜索公司。
类似地,在制作和传播新闻方面,20多年前大家是手工编辑,每天每一类新闻很少,就那么几条,编辑挑选,主编拍板就可以搞定了,那时我们生活在小数字世界,门户网站像报纸版面那样的首页新闻和这个世界是一致的。
在互联网2.0时代之后,每一个人都能够产生新闻,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大数字的世界,因此在这个时代,理解了计算机思维的今日头条就用了和门户网站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解决新闻传播的问题。
这时,新闻多得靠栏目分类已经无法解决了,今日头条不得不靠个性化筛选新闻。新闻门户网站的每况愈下和今日头条的兴起,实际上就是两种思维方式的对决。
当然,你可能会说,我不在 IT 行业工作,在我的领域,并没有你说的大数问题,变化也不是特别快。但是,既然我们都生活在智能时代,IT 对各行各业的冲击就无法避免。
以金融业为例,这个行业的工作曾经被誉为“金饭碗”,但是今天各大银行的营业网点都在萎缩,贷款也比以前难做了。原因很简单,过去每一笔贷款都是手工审批的,一个贷款主管一周也未必会贷出10笔,这里面经验很重要,而且经验的积累又是靠自己摸索,同行之间的交流其实很少。
但是等到阿里巴巴的蚂蚁金服出现之后,剧增的数据量让贷款主管的经验变得无济于事。蚂蚁金服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一开始就面对一个巨大的世界,因此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就和传统的银行不同。
因此,虽然各大银行有着自己固有的优势,但是却越来越受到蚂蚁金服的威胁,业务难以成长。很多银行为了应对互联网带来的变局,几年前纷纷成立了自己的互联网银行,一些银行的负责人还找过我了解互联网背后的逻辑。
但是,几年下来,这些大银行的互联网银行业务基本上没有什么进步,原因也很简单,在过去小数字世界里形成的固有思维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当然,我这里说的“小数”并不是说传统大银行的钱少,而是指业务人员每天接触的客户数相对较少。
像刚才说的这种例子还有非常多。在传统的制药行业里,分析过上千人的病例和数据就很了不起了,但其结果是药品研制缓慢,而且很多处方药对大多数人来讲其实并没有什么用途。
与这些传统制药公司所不同的是,利用 IT 技术解决医疗问题的人类长寿公司和 Google 的大数据医疗公司 Calico,从一开始就是把自己定义在大数世界里,它们采用的研究方法和传统的药厂就完全不同。
今天,各大药厂都在和它们两家公司合作,试图用新的方法解决老办法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讲,对数量大小的认知决定了商业模式,也决定了企业的成败。
造成雅虎等公司,或者大银行困局的,原因并非雅虎的员工不如 Google 的努力,也并非银行系统的人没有阿里巴巴的人聪明,而在于思维方式不同。雅虎和大银行都没有领悟到计算机思维的真谛。
很多人问我在智能时代是否要学习计算机编程,我倒不觉得这对大多数人有必要。
在新时代,更重要和有益的恐怕是在思维上要提升,这样才容易成为新时代前2%的受益者。
相反,即使学会了计算机编程,如果还是按照人固有的思维定式理解计算机问题,很快也会遇到天花板。当然,计算机思维和人的思维的差异远不止在大和小上,它们有很多差异,这些我在以后的来信中会和你继续讲。
好了,昨天和今天的内容算是全年的开场白,在接下来的一年,我和你讲述的内容会比较聚焦,所有的来信都会围绕着智能时代的认知升级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