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不宜妄称“佛系青年”
2017-12-15 本文已影响0人
沈映辰
“凡有所相,皆为虚妄。”
最近“佛系”这个词特别火,算是丧文化的一种直接表现。尤其一小部分“佛系”年轻人看似心态上随缘自在了,其实是随便且自我。说白了,有些责任我们作为青年人不去承担,一定会有别人譬如父母、长辈替你去承担。你面对挫折不选择坚强,谁能要你坚强?你不坚强或者愈挫愈勇,将来的前程谁会向你保证繁花似锦呢?即使不求繁花似锦的前程,“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求其下者无所得”的道理人人都懂。青年人不奋进,又何来“青春之中国”呢?
我刚看到“佛系”这个词时就觉得很奇怪。以“佛系”来指称丧文化的一种现象,说明大众对佛教的误会很大。大众对“佛”这个字本身概念不清晰,理解偏差很大。“佛”本身是指大彻大悟的人。佛教本质上是无神论的宗教。人在大彻大悟后的坦然自在,和遇到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挫折选择放弃逃避有很大的区别。佛教里注重人的担当精神和愿力意识,所以佛教六度里有“精进”这一项。程度强的“精进”,在佛教里一般称作“勇猛精进”。一个强调“精进”的宗教怎么会代表丧文化呢?佛教里讲的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法则。当我们做事不顺时,最该反省的是自己,自己在之前少种下了什么因,而不是感叹时机不宜或者怀揣着一种无所谓、得过且过的态度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