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后感(五)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值得快乐的事,称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没病没灾,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君子有这三件快乐的事,用仁德统一天下不包括在内。”
孟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所以发现和培养英才是他最大的乐趣。有才的人才会看重才,喜欢才子,喜欢培养雄才。没有大才的人,是不可能欣赏别人的才华的。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是君子的快乐,圣人的快乐,是一个人对自己严格约束和高标准要求的表现,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快乐。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孟子说:“广阔的土地,众多的人民,君子是想得到的,但他的快乐不在这方面;站立在天下的中央,安定普天下的百姓,君子对此感到快乐,但他的本性不在这方面。君子的本性,即使他的理想完全实现了,也不会因此而有所增加,即使窘困隐居,也不会因此而有所减少,这是由于本分已经确定的缘故。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在心中,它们产生的气色是纯正和润的,显现在脸上,充满在体内,延伸到四肢。四肢不必等他的吩咐,便明白该怎样做了。”
孟子开发出了善良的真心,所以他认为君子的本性具足“仁义礼智”。本性不会受外界境遇的影响,而且本性也会表现在相貌、体质和行为上。
而现实中君子是很少的,否则孟子写这样的话就没有意义。
虽然人的真心很美好,但是后天的生活已经把真心淹没了。善心变成了恶心、机心、丑心。没有经过长期严格的自我修养和修炼,仁义礼智信是表现不出来的。
佛陀在开悟时说:“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能,但以妄想分别而不能证得。”虽然我们都有佛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是不修行,我们依然是凡夫。
(2017.11.15)
《孟子》读后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