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杜甫传》
《杜甫传》是西南联大的教授冯至先生写的,他曾经有一句诗:“携妻抱女流离日,始信少陵字字真。”那时候,他跟随着西南联大颠沛流离,带着自己的孩子躲避战乱,很像杜甫流亡的感觉。所以他才能够感受到,杜少陵(杜甫字少陵)写的每一个字都是饱含血泪的。
杜甫在小时候是见过世面的,因为他是官宦家的孩子,在洛阳待的时间很多。所以才有那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年轻的时候刚好赶上开元盛世,大家就出去漫游,不上学,到处走。他曾写过一首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可以看出那时候社会治安很好,一片繁盛景象。
杜甫二十八九岁的时候,写了《望岳》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作为泰山脚下长起来的人,看到这首诗感觉尤为亲切。诗人的胸怀与气魄仿佛被这雄壮的五岳之首——泰山所感化。所以,人生总要来一次泰山,亲自登一次泰山,感受体会诗人那般壮阔的气魄。
李白跟杜甫是在公元742年才相见的,杜甫给李白写的《赠李白》中说:“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二人分别时李白给杜甫写了一首诗,名字叫作《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杜甫父亲去世了以后,杜甫没有工作,又身无长物,一下子生活变得非常糟糕。这时候杜甫只能“卖药都市,寄食友朋”,“卖药都市”,就是杜甫可能懂点药材,所以他就去山里采一点药,采点药以后卖给那些有钱人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依然毫无功名、没有官职,每天跟别人乞讨一样地生活,混在富人圈子里看别人的眉高眼低,确实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就是他在长安度过的特别艰苦的岁月。
由于他自己的生活特别不如意,他开始把注意力从自己的生活转入到民间,开始观察老百姓的生活。这时候出现了杜甫人生当中一首具有转折性意义的诗,《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好容易得了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差事,说白了就是看仓库、管钥匙的。他赴任前要回老家看望妻子,在路上,他看到了民生的艰难,写下了那句非常有名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安史之乱后,杜甫也开始了自己的流亡生涯。
大家都很熟悉的一首诗《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在我们看来是这是一首很温情、美好的爱情诗,他怀念自己的妻子和一对不明世事的小儿女。实际上那个时候他在长安做俘虏,时时刻刻都有丧命的可能。
还有一首就更有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也是他在长安做俘虏的时候写的诗。
758年,在从洛阳到华州的路上,杜甫写下了《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最感人的是“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那时,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还在不断地打仗。杜甫写了“三吏三别”,“三吏”就是《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就是《垂老别》《新婚别》《无家别》。杜甫能够被称作诗史,就是他写的诗像历史一样,跟这几首诗有着莫大的关系。
一直到759年岁末,杜甫带着妻儿老小,一路翻山越岭,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走过剑门关,来到了成都。杜甫在成都的时候,精神很明显是放松下来了,写了特别多描述美好生活的诗。比如《江畔独步寻花》里说“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写眼前的虫鸟,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写春夜的雨,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讲夜晚的幽静,说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从诗句中我们可以感知到杜甫的心是细腻、美好的,对于生活的那种感知力到了极致。
安史之乱结束后,杜甫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事实上,虽然洛阳被收复了,但是一路上都在打仗,到处都是战乱,所以他根本没法回洛阳。他从梓州出发,然后764年带着妻子到了阆州,三月又回到了成都,在这儿写了《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从760年春在浣花溪畔建筑草堂,事实上他在草堂居留还不满四年,但他却使得这一片地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从这里产生了不少的传说,据说每逢四月十八日,成都的住民都要到草堂游览,年年在那天都是晴天,从来遇不到下雨的天气。
读完了杜甫的传记以后,你会发现,诗句对人是莫大的安慰。假如没有这些诗的力量支撑,可能有的人就已经自杀了,或者已经意志崩溃死掉了,失去了求生的意志。但是在颠沛流离之中,这个诗人竟然还能够有心思写诗。这就是诗句的力量,就是文学和艺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