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象驱动的Storyline教学案例2021-11-27

2021-11-26  本文已影响0人  A棵橡树
基于现象驱动的单元教学课例研究
(小学一年级物理科学)

说明:本文是根据作者作者Katy Fattaleh 教学案例整理而成,案例主要研究两个问题:
1.只有当光照亮物体或者物体本身能够发光,物体才可见;
2.学生会在工程实践中认识有些材料遮不住窗外的光线(这涉及材料的透明度问题,但并不对一年级同学讲述这样的感念,只是给他们的经验里面添加这种直观感受。)。
现象教学是美国NGSS提出的教学方式改革。本文请读者思考问题是:
在现象教学中,要追问的问题是什么:

三维学习与现象的关系

1-PS4-2 观观察以证明只有被光照射时物体才能被看到。[说明:观察的例子可以包括完全黑暗的房间、针孔盒和洞穴探险家拿着手电筒的探险视频。照明既可以来自外部光源也可以是物体自身发出光。]

科学与工程实践 学科核心概念 跨学科概念
构建解释与设计解决方案.
通过观察(亲身体验或媒介),为自然现象构建基于证据的解释。
制定计划与开展研究
小组合作,搜集证据,回答问题。
PS4.B: 电磁辐射
只有当光照亮物体或者物体本身能够发光,物体才可见。非常热的物体会发光。(例如,火,太阳)
因果关系
设计简单的测试,收集证据来支持或推翻学生关于原因的想法。
“我们弄清楚科学思想” 弄清楚每一步要干什么 “随着时间的推移,把零散的科学思想聚合起来。”

一年级光单元预期表现


预期表现(Grade 1)

锚定什么现象才能掌握这些预期表现(PEs)?

让我们准备数一数在不同的纸上可以看到的星星的数量。
每张桌子下面都有一张有星星的纸。在我们说“开始”之前不要打开“查看”。:)
当我们说go的时候: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锚定现象的效果 ——有趣的探索
孩子们不同意他们看到相同数量的星星!
他们开始讨论,“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同样数量的星星?”
孩子们发现在3号站和4号站的报纸上居然有7颗星!在1号站和2号站的纸上有7个三角形。
到底怎么回事?

image.png image.png

产生争议
试图解释

image.png

头脑风暴
回忆黑暗中很难看到东西的经历。

现象调查——哪些材料能遮住光线

除了纸板和黄色海报纸来遮光外,他们还想测试哪些其他材料?

image.png
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调查?我们需要找出什么样的材料可以阻挡光线,因为。。。
(教材逻辑,课程逻辑,教师逻辑,学生逻辑,最终,无论是建材建设,课堂教学,低年级教学中,所有逻辑最终还是应该归结为生活逻辑)
教师的观点:学生需要建立和运用科学思想
孩子们的观点1:我们试图把教室里的所有光线都挡住,看看我们在黑暗中是否能看到任何东西
孩子们的观点2:因为我们试图回答“我们需要灯光才能看到吗?”
在整个单元中,学生多次运用现象研究。在定现象之后,出现 更多的现象引出更多的问题和更多我们需要探索的现象。
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调查现象,因为它构成了调查的基础。

现象在教学故事线中的作用

image.png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