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吧,妈妈---《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摔跤吧,爸爸》风靡各大影院,作为高职的老师,我看过一遍便决定下载下来给我教的学前教育的女孩儿们看,果然小小的演播厅里,真叫一个群情激奋啊,女孩们以前几乎没人会对摔跤这一体育项目感兴趣,结果看着电影,她们为吉塔姐妹搽拳磨掌,摇旗呐喊……
电影看完,大家津津乐道电影里那种一言不合就载歌载舞的印度风情,以及剧中人物摇头晃脑的可爱神情,一时间,女孩子互相模仿搞笑。
看完电影我还觉不过瘾,意犹未尽地在网上找了些电影的影评和观后感来看。评论很是高大上,谈到印度的男权主义、父权、宗教信仰以及爱国主义等等。作为一个对印度社会不甚了解的人,我只是被电影中折射出来的人性美温暖着,陶醉着,而且非要说出来与人共享才觉痛快,比如那位从少年到青年一直做陪练的吉塔的堂兄,他单纯快乐,甘心付出毫不狭隘嫉妒。还有这个阳光男孩的父亲,吉塔的伯伯,主人公辛格的大哥,对弟弟毫无私心的支持和包容,那种如父如兄的亲情温暖才会让这位落魄的国家摔跤冠军不至于太过潦倒。整部影片中辛格塑造的父亲形象是一个硬汉担当,但是只有在他和哥哥在一起时,内心的委屈、迷茫;不满、倔强才会毫无掩饰地流露出来,甚至在和哥哥要侄子做陪练时,那种蛮不讲理的神情我理解为影片中硬汉唯一一次的“撒娇”。
说了这么多还没开始说主题呢,实在是这部电影可圈可点的经典太多了。其实我最想谈谈的是吉塔的母亲辛格的妻子,这位印度的普通女性。不谈印度妇女的社会地位如何,我只想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切入。辛格和他的妻子达亚卡在教育孩子方面,是夫妻两个先要达到共识的。起初达亚卡是非常反对女儿学习摔跤的,她觉得女孩学摔跤将来会嫁不出去,现在会摔断腿脚,再加上贫贱夫妻百事哀,家里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和培养两个摔跤运动员的目标很不匹配。这些都被丈夫有理或无理的驳回,于是,她答应了,她答应是因为对丈夫的爱和尊敬,她看见一直郁郁寡欢的丈夫重新燃起了希望,她不忍泼冷水;她看见一直想要个儿子而终不如愿心如死灰的丈夫转移了心思,把女儿当成儿子来看待,她开心高兴,心里边一直以来对丈夫的愧疚也多少释然了……所以,她答应了,像丈夫说的,不让两个女儿再帮着做家务,自己再苦再累都不算什么。但是前提是,一年的时间,她给丈夫一年的时间。是的,可以妥协,但有底线。
于是丈夫开始疯狂地训练两个女儿;村里边的风言风语如同阴云密布,就像一个老太婆对达亚卡说的那样:你要是生个儿子,就什么事也没有了。所有这些,这个瘦弱的女人都默默承受着。但是两个女儿的哭诉哀求是她最怕的,只是达亚卡能够做到硬着心咬着牙的对两个女儿说:在这一年里,忘了你们还有个妈妈吧。最可怕的就是当丈夫要给两个宝贝女儿剪去长发的场景。此情此景,那真的不亚于在当娘的心尖上剜肉一般。我看着达亚卡用手掩面,又忍不住泪水淋淋的看着可怜的女儿时,我看了都觉得替达亚卡这个当妈的心疼。但不管有多不舍和心痛,这位母亲忍住了,没有跳出来阻止这场暴行,看到这我就想这个女人成功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女儿的奖章里这位妈妈是功不可没的。
反观我们周边的现实生活,虎妈太多,猫爸太多。有一种家庭,妈妈太过精明强悍,对孩子的教育是大包大揽的,不管是自愿的还是无奈的,爸爸的武器便是手机和电脑,妈妈们面对一地鸡毛的生活,那真是拿着菜刀砍电线,一路火星带闪电啊,不管是对娃还是对爸,都是暴躁如虎,训儿子和训老公几乎是一张嘴脸一副腔调,好多家庭都是严重的阴盛阳衰的惨状啊。很难想象,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会是怎样的“德行”。
还有一种家庭,父母对教育孩子是平分秋色的,各执一词各守一方阵营,互不相让,斗志昂扬,典型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是孩子没理,就是孩子最无辜,夹在强势的父母之间,不知何去何从,听谁的都不对,怎么做都会得罪一方。一个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能形成合力,而是两股力量把孩子要从中间劈开,这样的家庭比上面的那种更加的可怕,后果不堪设想,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孩子会叛逆,会疏离家人,甚至会犯罪,想想就能理解了。
所以,妈妈们真的要温柔些了,咱们是女性,是水做得,男人要面子,就给他,反正又不是外人,再说咱大度,何必和小男人计较呢,让他在孩子面前做他的大男人吧,回头夫妻俩相处时,让他跪回来就算了。关键是,就算做做样子吧,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扮演温柔的角色,时间长了,咱就真温柔了,孩子就会真听话了,家也就真和谐了,多好的事儿。
温柔吧,妈妈!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