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光阴不可轻
一
![](https://img.haomeiwen.com/i12415570/990f4b3ed797f612.jpg)
“此次搞定,扎实。2009年7月10日”
按照每天的习惯,十几年了,至少每天要在早晨读这本书,此刻却无意间,发现了写在书页上的这一行字后面的时间:7月10日。哈哈,整整14年了。
人生有几个14年?
按照《黄帝内经》的理论,男人八年一个生长期,女性是七年。孔子七十三,孟子八十四。头脑清醒地工作、读书和思考、写作,恐怕顶多也就是五十年。
这本书应该是2007年到手的。想一想,这是胡子教授(强昱,北师大哲学院博士导师,道家文化专家)送我的。他前前后后手里有这个同名的专著应该多本。后来,看见有一本带有冯国超老师签字的同名的书,强公送给了刘敬敏师弟(博士课程班后来的同学,也是十多年的好朋友)。
二
![](https://img.haomeiwen.com/i12415570/d143c53ff3b0a2f1.jpg)
曾经跟慎龙(弘毅乐学书院的易学小组领读师兄)视频中沟通说,他老兄是凭着多年坚持日日学习金景芳先生的《周易全解》,而我是得益于郑教授(郑万耕先生,北师大哲学院博导,易学文化著名学者)的点拨。
除了在教室内外常常受郑老师指教外,那本易学名宿朱伯昆先生与郑老师合编的《易学基础教程》和郑老师注释的易学专著以及这本属于小字辈的冯国超老师的《图解周易》,给我很大教益。
据强公介绍说,冯国超老师是他读北大哲学博士时候的师弟,所以隆重地把这本书推荐给我。遵强公嘱,我立即就认真研读起来。确实是开卷有益,冯国超老师的这本看似简单的图说本,简约并不简单,言简意赅,颇具特色,真正有启人心扉之功。听说即使是很高层次的领导者,也很钟情这本书,表达过这样一层意思:对自己的领导力有所指导提高,遂指定之作为自学《周易》的辅导教材。
三
![](https://img.haomeiwen.com/i12415570/74712d7306536970.jpg)
后来渐渐积累了四、五十本参考书,而且将其中大半数,一次又一次地从中国背到了澳洲。这些年,除了英语学习、跟着弘毅乐学书院学习儒家经典,以及自学释、道和兵家等书外,主要就是啃《易经》了。
犹太人有箴言说:“书是人类的朋友”。我深以为然,一本好书,那就是一个好朋友。
上面插图,是我的部分《易经》参考书(可能是二十多部)。必须要申明,其中上面写得“易经”二字、没有包书皮的浅蓝色书,乃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同名小说集,跟经典《易经》没有半毛钱关系。其他的皆为正了八经的《易经》的参考书,也可以认为都是我多年的“好朋友”。
四
![](https://img.haomeiwen.com/i12415570/b7aba9a2f2487c87.jpg)
冯国超老师的书,这十几年几乎天天看上好多遍,用“韦编三绝”来比喻我与之关系,确实是高攀也辱没了圣贤,是大不敬,但十四五年了,这本书真的是不离左右的挚爱!
看到这个跟《图说周易》结缘的十四周年的日子,不由得感慨百千。这一番感受和体会对于别的学习者是否借鉴意义,也没有把握,但我斗胆建议:如果有兴趣学习《周易》的同道,冯老师的《图解周易》是基础教材,金景芳先生的《周易全解》是提高班教材。
五
![](https://img.haomeiwen.com/i12415570/5f6680b15e9a09f6.jpg)
必须要多啰嗦一句,学习《易经》与学习任何一部经典一样,坚持数年,才知道益处,所以不可以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本文题目,借自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偶成》之一句,每每看到其中“易老学难”和“一寸光阴”等字样,心头总是潮起潮落,难以平静。于此处录下全诗,以飨读者: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铁陀叩首,与君共勉啊!
![](https://img.haomeiwen.com/i12415570/67fd7e238b6321f6.jpg)
师大铁陀写于西澳
2023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