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
2019-05-27 本文已影响7人
17传播学宋雯敏
由于近期正在做有关于跨文化传播的论文研究,从毕业生的跳蚤市场偶然翻到了这样一本书,书是一零年的,总结了当时学者在跨文化传播领域中发现的诸多问题,以及探寻了一些跨文化传播的可能性,即便有的问题在这近九年内得到了重视和解决,但迄今为止,书中提到的一些问题依旧是困扰着跨文化传播研究学者。通读全书,感觉这本书还是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尤其在引导我去思考阻碍跨文化传播的因子的诸多性质方面以及让我对跨文化传播研究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
跨文化传播研究与其说是建构新的文化,不如说是寻求调适文化差距或文化冲突的策略,将跨文化的一系列理论转化为一种自我管理调适技术、人与人沟通的技巧、不同的国家或组织之间的协商谈判策略;转化成跨国促销的形象设计和诉求方式等实用型研究,从宏观回归微观。在这个意义上,最典型的概念是从日本产生的全球本土化概念,按照罗伯森的解释,它意味着“‘普遍主义特殊化’与‘特殊主义普遍化’的双向渗透过程”。 持这一理论的人认为,文化差异是推行全球化战略的致命问题,可以通过“全球化思维,地方化行动”加以超越,即通过适应特定的文化偏好去推行标准化产品。于是,人的跨文化生存问题就转变为一个跨文化传播能力的问题,自鲁本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这一概念时,囊括了七个要素,即向对方表示尊敬和对其持积极态度的能力,采取描述性、非评价性和非判断性态度,最大限度了解对方知识和个性的能力,移情能力,应付不同情境的灵活机动能力,轮流交谈的相互交往能力,能容忍新的和含糊不清的情景并从容不迫对其作出反应的能力。
笔记----话语倾斜与话语缺失 笔记还有一些未整理上来的笔记和思考,一部分是暂时还没有思考清楚的问题,还有一部分的思考结果是有待商榷的,这本书值得再次进行深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