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
听过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你也许读过很多书,听过“婚姻是一个人的事”、“爱是一个动词”,可一到亲密关系发生矛盾时,依然原形毕露,束手无策。
在《爱的艺术》一书里,佛洛姆教会我们在亲密关系里,怎样做到拥有掌控权,而不是被动等待爱。爱是可以学习和掌控的能力,你才是那个能扭转局面的人。
爱的艺术什么是爱?
谈到爱,大家往往有误解,弗洛姆总结了三种:
一、典型的误解大家把爱看成一个如何被爱,而不是如何去爱的问题。
所以,绝大部分人都在努力地争取别人的爱,而不是努力地去爱别人。很多特别渴望被爱的女孩子就把自己打扮漂亮,整容、买名牌包包等,男孩子就是想方设法挣钱,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第二种误解是,大家认为爱最多是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爱的能力的问题。
就是我现在没有拥有爱情,不是因为我欠缺爱的能力,是因为人海茫茫,真命天子还没有出现。我现在婚姻不幸,完全是因为遇人不淑,离婚就好了。
三、最普遍的误解是爱就是坠入情网。
很典型的就是一些单身青年,期待恋爱又常常对谁都没感觉,认为爱是可遇不可求的,这其实是在混淆“爱”和“爱上”。真正坠入情网的爱也注定了不能长久。
如果你也持有以上观点,那么在爱的关系里,你是被动的。
弗洛姆以为:首先爱是积极主动的行为
爱情它首先是“给”而不是“得”。很多人把“给”理解为做出牺牲,这是不对的。只有性格还停留在接受、利用或者贪婪阶段的人才这么看。
有创造性的人会认识到“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人才能体验到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富足和活力。
那么,“给”什么呢?一个人能给别人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比如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通过“给”,他丰富了别人,也提高了自己的生命感。
爱的第二个要素是责任感。
我自愿地对另一个人的需求做出反应,不管对方有没有表达出来。
爱的第三个要素是尊重
尊重表示的是发现一个人的本来面目,认识他的独特个性。爱一个人就要顺应他自身的成长规律和意愿,而不是服务自己。
爱的第四个要素是了解
了解有很多层次,爱需要的是超越表面,直达本质的了解。弗洛姆告诉我们,想要和另一个人结合在一起的动力,会催生了解秘密的欲望。也就是说,如果你真的爱对方,就会自然而然地想了解对方。某种意义上,爱就是对他人的主动洞察力。
爱的艺术人为什么一定需要爱
为什么我们会为了爱九死而不悔,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爱完全不能活?
因为爱是我们对人类生存问题的终极回答。
因为人类的进化,我们拥有了自我意识和跨时空思考的能力,这两种心智能力让我们意识到自身的孤独和死亡宿命。
为了抵御孤独和死亡的宿命,人类创造出了两面盾牌,分别是归属感和价值感。而通过爱和另一个人结合在一起,在克服孤寂和隔绝感的同时,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是我们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最理想途径。
从根本上讲,爱并不是和一个具体的人的关系,而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特征的倾向性。
为什么有的人不具备爱的能力?
获得爱的三个个阶段:
首先,从生命孕育的那一刻起,我们第一个感受到来自母亲的爱,这时与母亲形成了共生性结合的状态。此时身躯独立,但心理上相互依赖。
如果我们对爱的理解停留在这个阶段,在成年以后,就有可能成为感情中的受虐狂或施虐狂。
第二个阶段:婴儿出生后,哭了会被抱,饿了有人喂吃的......这个时候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
这个阶段,一个孩子一旦没有获得这种爱,他不能通过任何途径来创造,而这往往是习得性无助心态的最初根源。
在大热的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明玉从小不被母亲疼爱,虽然靠着自己的打拼功成名就,但是她一直内心痛苦,很想弄明白,母亲为什么不爱自己。其实,苏母赵美兰之所以不爱苏明玉,很可能是因为她也没有从自己母亲身上感受过爱。
爱的艺术第三个阶段:母亲要优雅退出,关心孩子的成长,顺应孩子的规律和自我意愿,让孩子变得成熟和自爱。而一个孩子如果不能学会自爱,就会习惯于被爱,会成为一个自私的人。
怎么才能掌握真正的爱?
弗洛姆首先告诉了我们,爱是一种每个人都只能通过自身去获得,并且只为自己获得的个人体验。言下之意,就是说别把宝都压在“我”身上啊!
话虽然这样说,他还是给提了四个建议:规范、专注耐心、克服自恋。既然是一门艺术,一定离不开可以练习。保持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自己处于觉醒的状态。
如果你在爱,你就会处于一种密切关注所爱之人的状态中,你会感受爱的过程和结果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