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个人最慢的方式,就是给他贴标签
我们常认为,想要快速了解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给他贴标签。
比如在某个社交场合,为了简单高效地记住一个人,我们会为他们贴上诸如职业,性格,年龄等等形形色色的标签,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对方的具体特征,选择与他们的互动模式。
出于社交需求,这样的方法无可厚非,可如果你想要跟一个人建立长期的人际关系,我建议你停止这么做。
01贴标签哪里不好?
贴标签能够让我们快速地建立起自己与他人的相处模式,比如我们要与一位性格直爽的朋友交流,我们肯定会倾向于对他有什么都直说,而非兜圈子,绕弯弯,我们还可以因此了解到对方可能的禁忌话题,不触犯他人的雷区。
但如若我们此后都一直把他当成一个直爽的人看待,这个“直爽”将蒙蔽你对他的真正认识,这种偏见,会造成许许多多的误解。
我们自己何尝不是如此,由于身上自带的社会属性标签,常常受到来自他人别样的看法。
比如:
学心理学的,这个人一定会读心术;
会催眠的,一定会把你银行卡密码套走;
单亲妈妈,生活一定过得很苦;
没考上本科的,一定是智商有问题的;
刚结婚没多久的女性,一定不适合在职场继续发展。(至少在生孩子这几年)
贴标签总是容易的,但通过贴标签来了解一个人,却是很难的。
我们先入为主的偏见,严重影响着我们对他人真正的认识和了解。
比如,阅读以下两段文字,看看你更想和哪一个人交朋友:
你好,我叫小明,今年28岁,生性孤僻,不愿意和他人打交道,经常说话也会无意之中刺伤朋友的心,对很多事情都非常挑剔,就是有几位要好的朋友常常评价我很聪明,工作也很卖力,做事情有恒心,不轻言放弃。
你愿意和他交朋友吗?如果是下面这位呢?
你好,我叫小明,今年28岁,有几位要好的朋友常常评价我很聪明,工作也很卖力,做事情有恒心,不轻言放弃。就是生性孤僻,不愿意和他人打交道,经常说话也会无意之中刺伤朋友的心,对很多事情都非常挑剔。
有了这样的对比,相信你也能够感受到,来自“首因效应”的威力。[1]
我们对他人的第一印象,常常影响着我们对其后面所了解到的新信息所作出的判断。
也就是说,我们认为一个人是什么样的,就倾向于认为他会作出某些相应的行为,比如上述的对比我们就能够从后面一条介绍感受到,小明是聪明勤奋的,那么他在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会出现不愉快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聪明人都有点生性孤僻。
再比如一个人是直爽的,那么他追求伴侣的时候就一定是直截了当表达的,却忽略了他可能也会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害羞,扭捏。
这一人类迷惑行为被Snyder称为验证性偏差:“人们常常寻找那些能够证明自己正确的信息,而不是那些证明自己错误的证据。”[2]
贴标签,实际上会成为我们真正了解他人的一只大大的拦路虎,因为它常常造成刻板印象,使我们戴上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人。
02应该如何了解一个人?
虽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是有一个我认为比较合适的方法:每一次的打交道,都保持重新认识的觉知。
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没有人会一成不变,每一天我们都变得不一样,这种差异可能来自我们听到的故事,看到的人,读到的书,文章,了解到的时事等等,实际上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虽说没有夸张到前一秒后一秒判若两人,但每隔几个月,我们对另一个人的看法就会过时。
具体是多少个月,我说不出个具体的数字,但是伴侣间的严重不合甚至到完全决裂,往往始于最开始时的精神差距,双方没有主动弥补。
在这里提一个比较扎心的问题:你怎么知道睡在你枕边的这个人,还能像刚谈恋爱时那样有精神上的共鸣呢?你真的知道TA现在最爱吃的食物还是原来的那个柠檬凤爪吗?或许TA现在把榴莲千层摆在了第一位呢?
我无意在这里挑起你们之间的矛盾,但值得注意的是,你或许该找个时间跟你的伴侣好好交心沟通,一起去玩,做一样的事,培养一样的爱好了,否则按照现在的状况给下去,一个负责赚钱,一个负责带娃,双方没有其他精神上的相同爱好,你们的世界就是割裂的,关系迟早会出现裂痕。
保持常新的理解,的确有助于我们每时每刻对身边人的理解,但这里也会带来一个问题,我们无法对所有人都这样做,毕竟了解一个人是需要花费精力的,它消耗我们的动机,注意力。
那么我在这里还是能够给到你一定建议,至少在打交道前,提防可能出现在你脑海中的刻板印象,还是有助于你跟对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
至少,了解一个人不是一个线性过程,不是到了哪一个点你就完全了解对方且不用再花费任何精力去认识TA了。
真正的了解是一个常新的动态过程。
03应该如何让他人了解你?
真正深层的关系,从来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单方面的深入了解就可以促进的。
因为这样的关系中间有一条深不见底的沟壑,隔着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陌生。
所以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刻进行自我表露,我们需要展现自己的多重面貌,主动让他人看到自己的另一面。
尽管这对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有足够的勇气展露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事实上,我们常在人际关系中,为了交往之间的奖赏而隐藏可能“不好”的一面,这使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收获良好的感受,但同时也为自己加了一把枷锁,把自己禁锢,这样真的会很累。
我们应当试图去寻找我们能够信任的人,甚至就是普通的朋友,尝试表露自己真实的多面性,这会让我们的形象更立体,愿意跟我们相处的人,则会因此而跟你关系更深。
那些因为看到了你另一面,而不愿意跟你继续相处的人,对你来说真的算是损失吗?
我认为,他们仅仅只是因为自己心里过不去的槛,而失去了你这样一位可爱真实的朋友,真正有损失的是对方。
不过我目前所探讨的人际关系范围,仅限于朋友爱人之类的亲密关系,我对商业合作伙伴的关系一窍不通,你们也不必试图从这篇文章寻找到想要的答案。
我还想在这里表达一下真实的我,无论你们对我的第一印象是好是坏,那其实只是我的其中一面;
我不仅仅成熟,爱思考,爱学习,我也幼稚,爱拖延,我还有懒的一面,甚至也常常犯错误,也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给身边人带来困扰,在这里也想对曾经被我伤害过的人道个歉,我常怀有内疚。我还很爱哭鼻子,泪点很低的。
我们倾向于理想化一个人,赋予另一个人很多完美的特质,甚至以此来约束别人眼中的自己。
但完美是个囚牢,一旦踏进去,你会被禁锢得难以喘息的,相信我,真诚地向这个世界展露你自己吧,那些喜欢你的人,会因此而更爱你的,那些因此离你而去的人,随他们去吧,这绝对不是你的错。
贴标签,是了解一个人最慢的方式,因为标签是重重障碍。
不过真正去了解一个人,也没有所谓快的方式,愿你能在这条路上,跟“耐心”交个朋友吧。
- End -
资料来源:
[1]亲密关系:第6版/(美)米勒著;王伟平 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6(社会心理学精品译丛)ISBN 978-7-115-39057-8
[2] Snyder,M.(1981).Seek,and ye shall find: Testing hypotheses about other people.In E.T. Higgins,C.P.Herman,& M.P.Zanna(Eds.),Social cognition:The Ontario symposium (Vol.1,pp.277-303).Hillsdale,NJ:Erlba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