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主张财务加班的背后逻辑
这里的不主张财务加班不是绝对不加班,遇到特殊事项紧急事项肯定要加班,比如上市、被收购、融资等,可能都会需要财务加班,这属于阶段性加班。
财务是后端部门,正常情况来说(上市、被收购兼并例外),业务端顺畅财务就顺畅,所以非特殊时期财务加班,就意味着业务端不顺畅。
此时财务负责人要了解加班最多的财务是谁?为什么要加班?是自己干活慢还是前端资料不及时或不合规?
了解下来如果是财务自己干活慢,是不是不太会用新工具?或工具使用的不熟练?可以多教一些工具使用技巧,让原本好几天的工作量缩短为一两天。
如果是前端资料不及时或不合规,要去前端部门了解真实情况。
比如入库单据传递不及时,是送货单上的物料没有一次送齐?还是质检不及时?是仓库没及时入库?
了解下来肯定是有五花八门的问题,甚至是一些想不到的原因。
此时需要财务提出一些规定或规范,比如送货单,必须一次送齐;如果暂时做不到一起送齐,那就送多少开多少送货单,三个月后送货单上的物料必须一次送齐。这其实是间接规范供应商的管理,供应商管理规范可以减少我们的成本。
如果是质检不及时,那就要查看质检制度,此类物料的质检要求是什么?质检期间是多长时间?如果质检制度上没有明确规定,那就要和质检主管商讨制度是否需要修订或完善,是不是一个月(或三个月)后不再发生此类问题?
假设质检制度上都有规定,质检部门为什么做不到及时质检?是人员不够还是什么其他原因?人员不够使因为人员配置不到位还是因为过程质检管理不到位,将质量管理的压力全部都压在质检部门?
假设是人员配置不到位,那要了解同行的质检人员是怎么配置的?如果缺员太多,财务肯定要和相关部门(质检、生产及人事)主管探讨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人员配备到位,但是因为各个部门的过程质量管理没做到位,造成耗用大量的质检人员的常规检验都变成了随机检验。
一个问题就可以牵扯出积压了很久的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业务端实际上是屡见不鲜,大家也都习以为常,多次反映也解决不了,所以就搁置在那里,每个部门每位员工都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尽可能做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