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焦虑―《十三邀》
《十三邀》是一个系列纪录片,它真实地触摸着人们的各种焦虑,节目的主持人许知远邀请十三位具有模板作用的名人进行正面对谈,让观众和许知远一起,透过这十三位名人的价值观来捕捉时代的情绪,得到对这个时代的深度思考。
触摸焦虑―《十三邀》2018年网络上的流行词汇有“佛系青年”、焦虑、无意义……等等,佛系青年的具体诠释是这样:“有也行、没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于是大家就都以这种自嘲式的口吻来对抗生活中的各种“焦虑”、“无意义”,实际上更深层次的心理是对残酷现实的诸多无奈和逃避。
按照许知远的话来说就是:“现在的年轻人其实生活尚未经历些什么,就假装自己看透了一切……”
作家许知远现年42岁的许知远有着一串闪亮的知识分子精英标签:北京大学微电子系毕业;《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书城》的撰稿人;《经济观察报》主笔;《生活》杂志出版人;《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2007年,许知远在圆明园一座院落里创办了一家书店,店名取自德国思想家本雅明的同名著作“单向街”。
2010年,韩寒登上时代周刊封面,许知远撰文《庸众的胜利》对韩寒的流行大肆批判,可谓是一举成名。
2015年,许知远获得中国青年领袖奖,发言时他表示对获奖无感,并对娱乐时代的肤浅,个人精神的丧失,媒体公知的堕落,十分失望。
作家许知远许知远在《十三邀》的价值坚守和多元探索反而让主旋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看似小众的文化内容开始向主流进击,这恰是就在争议和偏见的表象之外的价值所在。
看完《十三邀》第一季和第二季各期节目,我想选其中三期最有感触的谈一些想法。
触摸焦虑―《十三邀》01 许知远对话李诞
先谈谈《十三邀》第二季的第九期,也就是许知远对话李诞这一期,我心里面有很多东西想要表达出来。
李诞是因为《吐槽大会》这个综艺节目被大家熟知并且喜爱的,《吐槽大会》的每一期我都有在看,确实很搞笑,在我自己的认知世界里,我会把《吐槽大会》放在我心目中排名第一的现实主义戏谑类的喜剧作品!
看完节目后不得不承认,李诞策划的《吐槽大会》确实能使很多焦虑的普通人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因为在节目中各界名人名士都被吐槽的如此悲惨,普通人就可以更加自由自在的做个安静的“佛系青年”了!
李诞被邀请上《十三邀》这个深度解剖人类和社会复杂性的访谈节目,确实是让人感到特别惊讶,许知远一直是一位超理想主义的北大知识分子,当然很多看不惯他的,也会骂许知远为油腻的中年男人,而李诞恰好是完全相反,李诞只想活得更浅薄一点,不想分析、不想深刻,这种矛盾的碰撞真的十分有趣。而他俩也恰好代表了这个时代的两种人,站在对立面的两种人。
李诞身上永远散发着一种“悲观又随性,洒脱又虚无”。
李诞李诞说过一句特别著名的话:“三界皆苦,人间不值得!”也不说他活得明白吧,但这种随性洒脱是真令人羡慕。
访谈里,李诞还提到了一点:在佛祖的价值体系里,放弃和得到是并存的,自我欺骗也没什么不好。确实,当面对对立的两个选择时,放弃其中之一就意味着选择了另一个。
因为李诞的价值观是:“一切都不重要!”
李诞“我就想活在浅薄里”、“所有不好的东西我现在都能接受了”,李诞将自己如此地标榜,却不称之为自我放弃,而只是他价值观里“一切都不重要”所带来的结果。
李诞他也感激这个时代,因为这个时代给他带来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这个时代让他找到了自己的热爱。热爱就是让人开心,开心就是自由。
所以李诞精心策划了点击率突破20亿并屡创新高的脱口秀节目―《吐槽大会》,这样一个让所有人都捧腹大笑的综艺节目。
回顾一下李诞的学生时代,李诞在高中的时候读王小波、米兰·昆德拉等等……,他说一生最后悔的是没有上过名校,应该在高中的时候好好学习高考科目比如语文、数学等等,不应该花太多时间在课外书,李诞上大学后,他选择听的歌曲是魔岩三杰的摇滚,看的书主要是王朔、阿城老师的书。
李诞说他从不相信所谓的“崇高”,也特别讨厌“壮丽”,所以你看他在《吐槽大会》中经常能凭借他特殊的天赋和熟练的技巧自如地解构所有“英雄主义”。
我总感觉李诞用一种嬉笑怒骂、嬉皮笑脸的技术在隐藏自己的欲望和虚荣吧。喜欢他的人有可能会说:“他根本就没有隐藏啊,他最真实了!”
李诞的确很厉害,很有天分,他在这个时代玩转得游刃有余,但他本质上可能也是个理想主义者。
他告诫年轻人:不要享受忧伤。因为忧伤本身没有价值。
特别巧合的是,十几年前,许知远就曾经写过一本书,名叫《忧伤的年轻人》,书的序言里写道:“你也应该会依稀看到46年之后的我的样子,那时候的我已经苍老,眼睛应该没有失明,可能也拄着拐杖,可能狂妄之气已经淡去,但是肯定依然严肃与认真,依然坚信伟大的思想和灵魂。”
作家许知远许知远和李诞互相怀疑对方的信念,却是因为试图寻找同类的缘故坐在一起交谈,这就如同我们跟别人聊天的时候总喜欢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别人身上,希望找到有缘人。
02 许知远对话马东
在《十三邀》第二季第一期,许知远采访了《奇葩说》的老板马东。
其中马东对许知远说的一段话令人感慨良多:
“这个世界上大约只有5%的人有愿望积累知识,了解过去。那95%的人就是在活着,就是在生活。只是今天有了技术通道(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所以他们的声音被你看到了。你就不应该知道他们,你自己是5%,你就关注你们那5%就足够了。”
马东看完这一期之后第一感觉是,马东和许知远分别代表的是,普罗大众和高雅小众。
这世界上确实存在95%和5%的划分,而且每个时代都存在着。95%代表的是普通民众的世俗化,而剩下的5%则作为人类文化和思想的精华,被时间沉淀并一直流传下去。比如我们现在继承老祖宗留下来的那些瑰宝。
那么,许知远代表着不喜欢娱乐大众世俗化特点的一群人,就像古典交响乐对广场舞音乐的不适应,这是每一代知识分子都固有的清高。
而同样很有思想也有非常大影响力的马东,为何就是要创造像《奇葩说》这样的“庸俗娱乐”,而不是引导95%的大众去更好的接近5%的“高雅艺术”呢?
这是许知远对马东行为的疑惑。
马东和许知远马东对此解释道:“你不能奢望整个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所有人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而这95%的绝大多数人群喜欢的世俗娱乐,虽然它日后不会流传下去,甚至会被时代给淘汰掉,但却不能否认它的价值。因为这些世俗之事曾经让95%的人快乐过,让他们在被高房价、高物价的艰辛压迫的日子里,得到一丝喘息和放松。”
历史赋予每个人不同的角色,又根据不同角色的相同性被归类。
如果你是95%的凡尘中人,不用批判5%的那些人的清高,尽情去喜欢你自己喜欢的事物,也真的别去在乎别人是不是嘲讽你的爱好有多“俗”。如果你是5%的人,那你就别去掺和95%的人们如何活着,你热爱思考就继续思考,能创造价值就创造价值,你就只关注自己5%的圈子就好。
我觉得许知远是一个特别幸福的人,很容易被真正伟大的思想的光芒照耀和打动,每天80%的时间都是被这些占据的。他是很难被我们所说的赤裸裸的现实生活侵入的人吧,所以我有时候就会觉得嘲笑许知远的那一大帮人真的太可笑了,其实许知远活得比谁都美啊,而且他也不缺钱,从来没有活过那种穷酸和窘迫的生活。
与此相反,马东更加喜欢这个浅薄、娱乐的时代,他是有着和罗振宇一样价值观的现实主义者,即加入到互联网时代去赚取更多的商业价值和个人的美好前景!
马东和许知远这样的思考者,有时候扮演的更像是“渡人”的角色。他们用自己的思考,去引发更多人的思考。
03 许知远对话汪建
在《十三邀》第二季第六期的节目中,许知远对话“内心想当上帝”的科学家―汪建。
在采访的大多数的时间里,汪建表现得极为自信:“我十项全能没弱点!”“跟我谈大数据,老子是祖宗的祖宗辈。”有时候他对自己的描述又堪称冷酷:“贪生怕死,自私自利,贪婪懒惰。”
科学家汪建在访谈中,汪建还特别讲到一点:“我自己从来不看什么大师的名著,我觉得文学作家们都是大忽悠,他们没有我活得自在、轻松!”
奥地利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曾经就“一针见血”地评论过作家与人类深层次的本质关系,卡夫卡说道:“作家总是扮演着人类的替罪羊!”
对于汪建的这种直白,许知远既感觉有趣,又直觉背后隐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暗流。汪建很少提及早年的经历,许知远对此很是好奇,在他表面的戏谑之下,价值观到底是什么,又是什么样的力量,塑造了这种价值观。
回顾汪建的经历,他绝对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实践者。
1999年,汪建创建华大基因,率领并参与完成了全球1%人类基因组计划课题。
2007年,华大基因完成绘制第一个中国人基因组图谱。
2010年5月,56岁的科学家―汪建带领“最年长团队”登顶珠穆朗玛顶峰。
2016年,深圳国家基因库建成,它作为全球首个综合型国家基因库,不仅保存人类遗传资源和物种的多样性,还将数字化、所有生物遗传信息,举全球之力共享、共有、共为。
2017年,科学家汪建和他的华大基因就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在“服务自己,造福人类”的路上,汪建带领着他的团队健步如飞。
汪建汪建相信,地球上所有的困境都可以用技术解决,基因技术让人类未来控制生老病死成为可能。人们无法控制认知,只是因为缺乏测量认知的工具,但这一天总会到来。
他经历过饥荒年代,在他眼中,比起肉体痛苦,精神痛苦不值一提。他说,活着,健康幸福地活着,才是硬道理。
汪建的长寿目标汪建的目标是活到120岁,他认为基因技术最终能够让人类实现永生,创造出美丽新世界。
《美丽新世界》许知远却从本质上怀疑这个终极目标,永生就意味着幸福吗?
嫉妒、纠结、荣誉……人类如何逃得掉这些基本情感的束缚?只要活着,就一定要为某种意义而战吧。
汪建认为人要不断地向前跑,搁置这些无法掌控的情感困惑。
汪建推崇的价值观是:世界一定是为活得长的人准备的,只有活得够久、够长才能看得到结论。
生命究竟是什么?在未来,人类可以喝下幸福水,就获得幸福吗?
汪建不置可否。他对此解释说,我们的社会一直在朝前走,比起我们的前辈,比起过去那些艰难的时代,我们已经太幸福了,这时他突然停顿良久,说起一段往事……
那是这场对话中唯一一个凝重的时刻。他别过脸,隐忍地叹出一口气。有种类似痛苦的东西,第一次特别清晰地浮现在这位“乐观者”的脸上。
04 对焦虑的认知
表面上看,《十三邀》第一季和第二季的所有对话,都将现实中人们会碰到的各种焦虑给拔高了一个档次,但我觉得这恰好体现了许知远作为北大知识分子对文化传承的强大使命感。
许知远批判粗鄙化的社会,希望人们积累知识,更好地了解过去,学习前人最优秀的作品,比如像李白、梅兰芳等这样的历史名人,他们的作品可以穿越千百年的时空流传至今,这才是有生命力的表现。
我们只有通过阅读前人的优秀作品,吸取其中的精华成分,才不会变得无知又无明、薄情又寡义。
至于如何对抗焦虑呢,我觉得首先得认知到焦虑其实是精神疲劳,你兴奋状态下不会焦虑,只会觉得时间飞逝,另外你通过运动、冥想、瑜伽、弹钢琴等等需要集中专注力的项目就可以极大程度的消除焦虑!
每天冥想15分钟,冥想是西方化的叫法,在中国被称为“内观”,心理学称之为“正念”,与传统的禅修、打坐颇为相似。
冥想就是关注自己的一呼一吸,将心神收归身体,不去胡思乱想,有助于提高专注力,对身体健康也有好处。
一项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正念冥想可提高大脑的连通性,增强记忆力,消除恐惧、焦虑和压力。
森林然而,与繁忙的城市街道相比,大自然会产生平静的效果,所需要的专注力也少。所以下班时间可以在公园里快速散步,或者周末漫步于植物园里,可以让你在应对棘手的项目时保持专注以及获得文学作品的创造力。
佛系青年也可能没办法对抗焦虑,因为焦虑不会消失,它一直都在,我其实不喜欢佛学,我喜欢哲学,虽然佛学能使现代人活得更自在、更舒适,但我更加推崇哲学的大格局,那就是: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会像佛系青年那样把说过的话当成空口承诺,而是落实在生活的点点滴滴。
对我自己来说,我只能选择正能量来对抗焦虑,我的内心深处拥有一股正义力量,我期待能给大家带来一股持续并且久违的正向能量,这股神秘的能量,将从遥远的地方透过指尖发出声音,照射出温暖的光芒,借助夜色的遮掩,穿透你孤独又焦虑的内心……
大自然的力量为什么在智商、情商、机遇、大环境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有的人就能够稳步前进,活得越来越精彩,而有的人却总是失败呢?
保罗·斯托兹给我们揭示了深层次的原因,他说:“归根到底在于他们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能力,即逆商的不同。”
保罗·斯托兹是美国著名学者、白宫知名商业顾问,他在著作《逆境智商:将障碍化为机会》中首次提出“逆商”这个概念。
他认为,逆商是衡量人们克服不顺境遇时的应对智力及应对能力。
逆商高的人才有机会把焦虑转化为机会,完成一次上升的进阶。
生活每达成一个新的高度,你就会少一份焦虑,你的身边也就会减少一个坏人,因为坏人只会欺负没能力的好人。
焦虑,说到底就是:身处最有价值年纪的心知肚明和无法增加的身份资本之间的矛盾。
我觉得一个人的焦虑的产生,本质上是因为生活丢失了诗意,内心拥有太多的恐惧和愧疚,要知道恐惧和愧疚其实就是最大的负能量!
人间仙境大部分人喜欢拿顺其自然来对抗焦虑或者敷衍人生道路上的荆棘坎坷,却很少承认,真正的顺其自然,其实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
我理解的诗意其实特别简单,它可以重新诠释为:人与人心之间包裹着的一份执念!
因为你一直坚持的一样东西,当它有一天反过来拥抱你的时候,你内心的恐惧和愧疚就已经解除了,焦虑也根本就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