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学术话语”到“教学话语”的启示——读郑桂华《<顾

2019-02-11  本文已影响28人  秋水浅语
由“学术话语”到“教学话语”的启示——读郑桂华《<顾之川语文教育新论>读后感》之感悟

恰逢新年的伊始,霞妹妹推送了郑教授的此文,头一次要给读后感写读后感,颇感艰难,霞妹妹戏称为“新春大礼”,我却是倍感新年伊始的“下马威”,由于是正值在娘家过春节,我们姊妹仨平时难有相聚,相谈甚欢,几次打开此文都不曾得以细读,但却成了近日来每日心中的“惦念”。

几次提笔欲言,不知从何说起,更不知道该写《感后》之感,还是《新论》之感,文中郑教授围绕着《新论》谈到顾老先生的“敦厚”话语,她明确指出:“话语方式也可以称作话语范式,略等于以前我们所说的文风。它是一个人在文章、讲 话中表现出来的言语形式方面的总体特征,一般包括说话主体所持的立场或身份、所使用的概念体系、表述规则以及背后隐含的思维方式。新时期以来,在中国语文教育研究领域,实际上并行存在着三种话语方式,一是传统的语文教育研究话语,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兴起的学术研究话语,三是近些年渐渐增多的大众媒体话语。而顾先生的《新论》应该属于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研究的话语方式。”

诚然,这里的“话语”一词所指的是顾老先生的《新论》文风,其中还有这样的一段话:“一 般 包括说话主体所持的立场或身份、所使用的概念体系、表述规则以及背后隐含的思维方式。”显然这里的“话语”一词又不仅只是指向于文风,其中更是包含有平时的一些话语风格了。

如当前一些中国政治生活中关于和谐社会的一些言说话语:易中天所讲述的三国故事;城市市民对农民所表达的看法;美国政府通过各种媒体提出吹的反恐言辞;第三世界表达的反霸权、求发展的主张和心声等。

由此看来,说话主体立场还决定了话语的使用的体系,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根据话语研究的目的或侧重点的不同,将话语区分成三大类:1.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区分“社群话语”:私人话语、公众话语;个人交际话语、群体交际话语。社群话语往往是为了便于研究不同社会关系之中及其之间的话语情况。

2.从社会行业范畴的角度区分“行业话语”:政治、经济、外交、教育、新闻、媒体、大众文化、法律等行业话语。行业话语一般是为了探索社会行业中的话语运作规律或对行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审视和评价。

3.从具体事件、具体话题或具体社会文化问题出发区分“问题话语”。

由此看来,不同的话语之间是存在着语境、语言符号及其使用上的差异的。

那么,居于教育立场上的我们,不仅仅只是要在写作中注意话语的形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是否更加要注重话语形式呢?

郑教授的读后感中分析到:“话语方式有三个特点,一是突出实践取向,即往往针对语文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就事说理,力图给人明确的解答,以帮助一线教师提高在某种问题上的认识,促进其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二是语言 简洁,往往直接借用生活话语来表达对语文的看法,而较少采用新概念、新术语。句子简短,很少采用句式复杂的欧式语言。三是常常以与教师对话的甚至聊天的口吻来表达观点,题目中多用 “启示” “建 议” “我 见”等 字 样,很 少以专家自居。”这三个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也是同样实用。

针对传统的语文教学而言,普遍把教师当成是教学的重点,通过灌输式的教学办法实施教学活动,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严重不足,一般的互动方式为教师提问,点名回答,同时答案相对受限。而且话语的模式无时不展示出高高在上的老师身份,学生作答之后都会由老师给出一个“权威”的答案。

如此的教学,首先,不能展现师生互动正面作用;其次,不难让学生出现压迫感以至于抵触感,不仅让学生不愿意和教师交流,还会影响到教学效果。这就更需要老师调整话语模式,做到真正的“交流”,而非“灌输”。

诚然,课堂话语的实践价值取向,决定了课堂话语研究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话语互动形态的“理论阐释”,而应更多关注其深层结构的师生交往对话建构的实践品质。

我们在课堂中要由“会话”驱动的惯例性课堂话语,仅靠知识的平面传输向进一步探寻课堂话语“内在精神”去挖掘。通过“有思想的”行动言说”,真正从“会话”走向“对话”,从而推进从“学术话语”向“教学话语”的“敦厚”转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