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知道的,你就先不要知道
古往今来,修行人都是豁出命来去寻找善知识,找到自己的老师,找到能够调教和启发自己的人,而不是先去找书本。
在古代,因为印刷业不发达的缘故,经本比较难得。到了现代,印刷业和网络高度发达,获得经文已经不是一件难事,《大藏经》在网上随时可以检索。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通过读书获得修行的成果呢?
其实,还是不行的,还是需要老师。任何行业都是这样,一定要有一个引自己入门的人,要有点拨和教诲自己的人,要有善知善识自己根器的人。
有经验的法师,在引导学人时,不会让他乱看书。但是新人往往就愿意多看书,就是很想看,难以遏制,主要是因为好奇。佛教有那么多的宗派,三藏十二部经典有那么多的法门,那么多的修行方法,对一个新人来说,充满了诱惑力。
这个时候格外考量一个人听话的能力,是不是对自己的师父有信心,是不是能听得进去自己师父的话,然后克服自己的习气,照着师父说的去做。
师父是过来人,看什么书,怎么看,什么时候看,什么时候看什么书,其实都是很有讲究的。
对于很多修行人来说,需要不断加强闻思的量,如果没有广大的闻思,所学就会很肤浅。但是要找到真正对我们有益处的书,甚至怎么读,一天读多少,都需要有明眼人做指导。否则,不加拣择地看了很多他人的言论,如果理解错误或没法贯通,就容易中毒,知识就会在头脑里变成垃圾。
有一位法师,刚出家的时候,师父就告诉他不要乱看书,他忍啊忍……终于有一天,在图书馆,他实在没忍住,就选了一本看。那是一本讲禅的书。
后来,他又碰到一本漫画书,讲《金刚经》的,也是没有忍住,虽然也想起了师父的教诲,但是还是拿了起来,给自己找个理由说:“这个是漫画,不算书,看了也无妨。”
片刻,他还是觉得这个理由太牵强,就乖乖地把书送了回去。
其间,还有几次没有忍住,乱看了几次,知道了不少说法。后来,他非常后悔,因为佛门有解门和悟门:开了解门,往往就可能关上了悟门;开着悟门,就不要打开解门。
说白了,就是不该知道的,你就先不要知道。
真听话的,师父的办法就会比较多;不听话的,师父就不好办。
自己懂得太多,最后谁的话也听不进去,就不好悟了。
文:节选自学诚法师《好好听话》
图:龙泉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