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早年被“娇生惯养”的孩子,后来都怎样了?
娇生惯养的意思是“从小孩子被过分宠爱与纵容”,再通俗一点讲,就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孩子想干什么,就随他干什么。乍的一听,确实是不对的。再反观周围被娇生惯养的同龄人,二十多三十岁的人了,吃不得一点苦,遇到一点困难妥协、放弃;整日好吃懒做,甚至还经常伸手问父母要钱。我特别看不惯这类被娇生惯养的人,更怕自己的孩子被自己宠坏,成为娇生惯养的人。所以,孩子不能娇生惯养的这个观点一直在我的心理根深蒂固。
可是,在孩子身上,什么才叫做过分宠爱与纵容?孩子想要的东西,哪些是合理的,孩子想干的事情,哪些是可以被接受的,没有人告诉过我,这个度在哪里?也没有人给过评判的标准。因此,很久以前,我都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来判断:如果跟他讲道理他不听,那么,我不能妥协,因为妥协就有可能把他养成娇生惯养的人。
我家是一个儿子,在孩子刚会走路不久,有一次我带他去超市买东西,他看到了他非常喜欢的玩具车,然后就停留在了那儿,不买就不走了。我一看,5天前才给他买了同一款玩具车,而且家里面不同种类的玩具车已经有七八辆了,于是乎,我开始给他讲道理(我自认为自己是非常通情打理的一个人):“乖乖,家里面已经有一辆一模一样的玩具车了,咱们几步路回家就可以玩自己的了”,他不听,我继续耐心的讲道理到:“奶奶说了,咱们要做一个懂事而节约的孩子,再买就浪费了,家里面已经有了,妈妈是不会给你买的”,他继续留在原地不动;我继续给他讲道理,耗了十多二十分钟,感觉自己的耐心也没有了。“妈妈是不会给你买的,你再不走我就走了哟,我走了你就找不到回家的路哟”,(我的语气一直都很平和)然后走到了离他二十多米的地方,他见我走远了就开始哭,我见他哭就走回去一点,希望他能放弃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见我回去,他便不哭了,依然拿着玩具车不放手。就这样可以耗上一个小时,最后只能抱着他哭泣的离开。
我自认为自己是修养很高的妈妈,为了不把孩子灌坏,在处理这类矛盾的问题上,我可以给孩子讲半个小时的道理,不生气也不发脾气。最终的结果是,我没有满足孩子想要的,孩子以哭闹离开,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我的心态开始变化,亲子关系也在变化;所以在那时,我便认识到,讲道理并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我和孩子这类矛盾的方法。不过我坚信,自己做的是对的,因为我没有宠溺孩子,没有满足他的“过分”要求,“至少在当时看来,这是孩子的过分要求”,我自信,有我这样一个妈妈,不可能养出娇生惯养的孩子。
类似的事情,还有孩子一见到好吃的就要买;一见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就要买,一见到好玩的地方,就必须停下来陪他玩。一玩就根本停不下来,根本不管你大人有没有其他事。像我这个一个被“娇生惯养”会害了孩子的理念的重度洗脑者,在这些问题上自是不会妥协。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了,我和孩子的关系越来越差,不仅在这些问题上没有好好解决,就连很多之前不是问题的事情,都变成了问题。
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孩子不能娇生惯养”这个理念。我很庆幸,就在当时读到了孙瑞雪老师《完整的成长》这本书,这本书解决了我当时的大部分矛盾,并挽救了我的亲子关系。
本书的观点认为,孩子都有一个内在的精神胚胎(一个被定义的抽象概念),只要孩子能在一个爱与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下成长,那么这个精神胚胎就会引领出一个自我完整、有创造力、有生命力的、讲原则、守规矩且有道德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