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真情
——《散文写作教程》(第四章 真情)学习笔记
真情是生活中最为可贵的情感。散文如果没有真情,即使辞藻再华美、构思再精妙,也是没有温度的,有如千篇一律的整容女神,看似完美无瑕,其实毫无个性。
散文必须抒写人间真情,并通过故事、片段和细节这些载体,让把真情传递到深处,让文章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真情。
1. 抒写人间真情。
人世间真情最为可贵。真情就是爱。
“爱”是散文写作的一个重要主题。散文写作者一定要融入社会,深入生活去体验真实生活中的爱,并让这种爱铭刻于内心深处,成为永恒之爱。
爱有很多种,亲情、师生情、友情、爱情……
亲情,是指有血缘关系的感情叫亲情,亲情特指亲属之间的那种特殊的感情,不管对方怎样也会爱对方,无论贫穷或富有,无论健康或疾病,甚至无论善恶。
相对而言,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互相的,不是专一的;二是立体的,不能是单方面的。“亲情”重在“情”字,真正的爱才是亲情,它是人间最美的一种情感。
在人类所有的感情中,亲情是最为浓烈的,尤以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为甚。
亲情这一主题有诸多散文名家的作品:胡适的《我的母亲》,朱自清的《背影》,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老舍的《我的母亲》,碧野的《母亲》,季羡林《怀念母亲》,北岛的《父亲》,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师生情。老师在每个人的成长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学生的兴趣培养、价格塑造和学业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师生情是值得人们记取和满怀感恩的。
这一主题的名家作品也很多,如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韩少华的《灯光》,贾平凹的《先生费秉勋》和季羡林的《回忆陈寅恪》《我的老师们》等。
友情,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情谊。在诸多名家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形态各异的友情,如朱自清的《白采》,巴金的《怀念曹禺》,丁玲的《风雨中忆萧红》,黄苗子的《不会老的小丁》,李泽厚的《悼念朱光潜先生》,朱天心的《想我眷村的兄弟们》等。
爱情,是男女之间的一种美好的情感,一直以来是文艺作品的重要题材主主题。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用8000多字,以她特有的细腻生动的、充满爱的语言,表达了对意外去世的丈夫荷西的刻骨铭心的爱。
张晓风的《地毯的那一端》以书信体的形式,站在地毯的这一端,回首过往与爱人从少年到青年、从青涩到成熟、从友谊到爱情的点滴往事,充满了走向地毯那一端的兴奋、喜悦和期待。
2. 寻找真情的载体。
散文要写出真情,需要具体的载体来承载。这些载体就是散文中的故事、片段和细节。
冰心的《小橘灯》通过讲述小橘灯的故事,用小橘灯这个道具承载了作者对光明的渴望和对小女孩的同情与祝愿。
贾平凹的《祭父》回忆了父亲生前的多个生活片段,如算卦、为家人操劳、贾家兄弟情、卖猪记等来承载作者对父亲的浓烈情感。
贾平凹的《写给母亲》,则通过母亲生前的多个细节来展现他对母亲无法割舍的感情。尤其是母亲去世后,城里的家保持了原模原样,作者这样安慰自己——“我妈没有死,她是回乡下老家了。”在这里,母亲的音容笑貌承载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选择记录母亲要“我”出去看菊花的小事,来承载母亲对“我”的爱,和我对母亲的亏欠之情。
无论是对于散文大家还是初学者,最讨巧的办法就是抓住某个细节,以它来寄托和承载真情,这样在文章的结构和叙事上更容易把握,也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许地山的《落花生》,韩少华的《灯光》,罗强的《祖母的两棵树》,萧乾的《枣核》等值得学习借鉴。
3. 情到深处是高潮。
最触动作者的往往是文章的高潮,这个高潮的审美特性大多以让人感动落泪为特点,俗称“泪点”。散文不要求具备起、承、转、合的完整故事结构,但是必须要有高潮。
《背影》中,当朱自清看着自己的父亲蹒跚的背影,他感动得流下眼泪。这就是全文的高潮,也是全文的“泪点”,这个父子觉悟的场面成为感动无数人的经典。
4. 字里行间透真情。
散文是讲究真情实感的,反对矫揉造作。因此,真情最终是通过朴实、感性的文字将真实的事件、具体生动的片段、微妙细腻的细节和浓烈醇厚的情感表达出来的。
黄永玉的《乡梦不曾休》,用朴实的文字记录了作者自己的一次回乡经历,文字虽然朴实,但调动了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再加上作者心里怀念的人、物以及使人身临其境的想象场景,让五十多年的时空在瞬间形成“叠印”镜头。
梁文蔷的《我的父亲梁实秋》,通过父女间的对话,写出了一个大文学家对女儿的舐犊之情,通篇很难找到一个“爱”字,但浓浓的父女之爱却浸润在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