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雨天
直白的说,我不喜欢雨天。
我们这个地方,春天少雨,那真的是春雨贵如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雨的到来意味着冬天已走,一抹一抹的绿色渐渐铺满大地。你几乎感觉不到雨滴,雨就走远了,就像杜甫说的“喜雨”。所以,我这里不是指春雨。
夏天的雨基本都是来的快也走的快,“哗哗……”一下,太阳很快笑嘻嘻露面。偶有不愉快的记忆,我脑海里也已模糊了。
我这里要说的雨就是秋雨了。天一阴就是几天,一下又是几天。树叶在雨中耷拉着脑袋,凉风一吹,瑟瑟发抖。枣子挂在枝头就已开始发软变烂了。我们这里有句俗语“磨谷子烂枣”,真是很形象。
我不喜欢秋天的雨,这首先和我小时候的上学经历有关。那时候农村还处于贫困落后的小尾巴时期,村里村外还都是土路,“淫雨霏霏”,连续多日,整个村庄直接就是个大泥塘了。我是没有雨靴的,我记得一到这样的天气,我妈就掂出一双大的豆包子棉鞋让我穿上去上学,没有雨衣就穿上一件不知哪年哪月的大黑蓝棉袄。现在想想,那时家家条件都不好,我们家也绝不是那最差的啊!为什么让我穿成这样,主要还是可能因为他们没有时间去顾及我,那个最小的孩子一般好像都是容易受到忽略的。我深深地惧怕穿成这样走进校园,我在百般无奈中磨磨蹭蹭走进学校,像个怪物一样出现在同学面前。也许根本就没有多少同学去注意我穿了什么,但是我满脸发烫,眼中噙着泪花,真的想找个地缝钻进去。我深深的体会到那不是什么虚荣心,只是天性里面的爱美之心,那个幼小的年龄,那个听话的孩子,好像不应该再对她去做无情的批判吧!那让我无比害怕的秋雨啊!只有一次一女生指着说“快看她穿个爷们鞋”(那是我爸上班时有意领个小号的黄胶鞋让我穿的,我基本上那时就这么高,脚也比同龄人大些),我当时就哭着搬着凳子回家了,我记得我的老师专门到家去开导我。我妈也第一次生气地去那个女生家责问她,一直到小学毕业,她没再嘲笑过我,但我们中间也好像一直没有友谊。
连续的雨天,前面已经说了,整个村庄就是个大泥塘。偏偏很多人家养的牲畜是散养的,最常见的就是猪和鸡。晴天的时候,它们到处乱跑,看到掉个白菜帮子、萝卜之类的,奔跑过去抢。到一定点儿的时候,猪会“哼哼……”地回家,鸡也会一路小跑,“咯咯……”的跑进院子,而且那时很多人家的鸡竟然是宿在树上,现在想想真不可思议。偶有找不着的时候,主人会“嘞嘞……”、“咕咕……”满街焦急去找,边找边骂,甚是热闹。那时我家是少有的干净,鸡养在笼子里。要是养猪也有专门的猪圈。院里往往干净得连片树叶都没有。这就到该说说一贯自由的猪、鸡之类的拉撒情况了,晴天里记得有个哑巴老人扛着个长铲子,挂着个类似篮子的东西捡粪。但是雨天就不同了,他不会出来捡粪,但猪还照样满街溜达。我不想再描述那些场景,边反胃边捂着眼睛走路。这一切都让我害怕秋天的雨。
那个时期,我已经开始接触古诗词,莫名其妙的喜欢。我曾经珍藏了一副扑克牌,上面都是绝句。每张牌一面是诗句,另一面是诗句表现的场景。读到“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时,明明没有写雨,我脑海里偏偏飘着雨丝。可能就因为写的是秋天,第一句里面又有一个“悲”字。明明也读了“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却在春天的任何雨夜里都不会有任何怅惘之感。然后印象第二深的就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里没有写到“愁”,也没有写到“悲”,但我颇有“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之感,当然我那时还没有读过范仲淹的《苏幕遮》,不过已经开始悲秋伤月了。也许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就连洒脱的李白都写了《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难怪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多愁善感的古文人啊!触景必生情,情在诗中,所以整个小学期间,一到秋天下雨,我脑子里就不停的出现这些诗句,回旋往复,挥之不去。
随着年龄增长,阅读面更广一些。《蒹葭》是我背诵的第一首《诗经》里面的诗,记忆深刻。前面说到杜甫的《春夜喜雨》,后来就看到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边居住期间所作,因为时令不同,一春一秋,一喜一愁,让我看到了一个悲苦而胸怀天下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呼声,振聋发聩。因为历史使然,在我读过的杜甫的作品里,写喜悦的诗没有几首:《望岳》、《春夜喜雨》、《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其它的几乎都和战乱、民生有关。所以一到秋天我就会想到杜甫,哀愁难免……
紧接着该提到宋词了。我在中学时代不可抑制地喜欢上了宋词,捧着一本宋词天天抄写背诵,可能和自己的多愁善感有关,我背了很多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印象最深,到现在还能背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我一点都没觉得自己的愁是勉强的,淅沥的秋雨中,忍不住吟诵这句句啼血之作,感觉整个黯淡天空都是泪水的海洋。
柳永的《雨霖铃》写的也是秋天。“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那时我背得最多的就是李清照和柳永的词,两人都是婉约派代表词人。潜移默化之处,自然不用多讲了。
就连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范仲淹都写了《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谁说范仲淹不会悲秋呢?谁说范仲淹不会写愁呢?他把“愁”的境界写到了极致!真是“愁肠未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还有秋瑾那句“秋风秋雨愁煞人”,也直接影响了我。
彼时彼景彼情,距离我的中小学时代,远的不止千年,近的也在百年以上了,为什么却让我如此刻心铭骨的产生共鸣呢?这就是文学的力量了吧!秋雨连绵,落叶纷飞,自己的心中难免有所积郁,无从表达,而这些伟大的文字恰到好处的触到了心灵深处,所以反反复复,这些句子在脑中回绕……赶都赶不走。在那不懂得珍惜健康的年龄,往往无由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我竟害怕了有雨的秋天。
最近几年,渐渐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我开始拒绝写作。如果有人认为写作是非常轻松的一件事情,那是非常错误的认识。真正的写作如杜鹃啼血,很苦……绝不是技巧的堆彻。我从来没有真正辅导过自己孩子的写作,所以他们都爱运动,我不知道这是对还是错。我也拒绝熬夜看书,我在秋天下雨的时候会看看搞笑的小品,以转移那心中挥之不去的诗句。但是能赶走吗?只有窗外的秋风秋雨知道。
我用白居易的这首《问刘十九》来结束自己的絮叨:“绿蚁红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读来倍感温暖,眼前秋天来了,很快就会迎来飘雪的冬天……我喜欢下雪天,哈哈,可能该聊聊冬天的雪了……
关于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