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机制下,为何综合素质评价那么重要?

大学时期,我曾获得一个荣誉奖项“综合素质优秀大学生”,当时这个奖项在各院只有一个名额,获得此奖项我倍感荣幸。然而,一向本着初心去行为处事的我,对于“综合素质优秀大学生”的内涵其实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后来,听辅导员和学工处老师讲,此奖项的评选标准主要体现为学习成绩优异,积极参加各项团体活动,同学之间相处良好,同学中口碑评价高等等。当时,对综合素质的理解大概就是一个人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意思。
教育心理学专业出身的特性,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教育,一直都是专业的主要关注点。但那个时候,综合素质还不是一个热门词汇,而专业知识告诉我们对于任何人的评价和测评手段都可以是利用专业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去开展,所以尽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虽没有做太多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但对评价手段和方式也有初步的涉猎。
过去一年,由于工作需要,大部分的精力都在做一个综合素质评价的产品。接触得越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也越来越感觉到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性。
教育部在2013年6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2014年12月16日公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意见中指出,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有利于促进学校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评价方式改革,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重要参考。
从这个政策文件可以看出,综合素质评价显然成为了考试成绩之外的另一个衡量学生的重要标准。
从2017年开始,上海和浙江作为全国新高考试行区域,已经将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考招生的一个重要依据。从2018年开始,全国各省市也将陆续开展新高考招生模式,综合素质评价将作为除了高考分数外,确定学生是否录取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综合素质评价如此重要,那么到底什么是综合素质呢?
综合素质一词最早是在1993年2月13号,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而对于综合素质的评价,从教育部颁布的文件上来看,主要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同时,各省市区校,根据学生的发展和学校培养特色,也有自己的一套评价体系。
以上种种文件,无不反映出,综合素质评价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问题,而是关系到国民素质和教育导向的风向标的问题。
为何综合素质评价最近几年被推到风口浪尖这么重要的位置上呢?
过去很多年,高考几乎是作为人生转折的重要性考试。考得好,进入好大学,毕业后分配进好单位。考不好,上不了大学,只能到处谋生,被动地被社会选择。在这样的高考指挥棒下,“唯分数论”似乎就是那个时候最正确的导向。学校的教育也一度摒弃掉各种与高考无关的课程开设和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综合素质更是无从谈起。在这种教育机制下,确实诞生了很多所谓的“考试机器”和高分低能的人。分数到底应不应该成为决定一个人命运的独特武器?一些教育专家和教育管理者们也纷纷意识到,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确实是关乎教育的重要性问题。而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开展,正是可以通过“以评促进”“以评促发展”的方式让各级教育者、家长和学生关注到综合素质对学生一生发展的重要性。
从我个人看来,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性和主要意义在于,通过评价去帮助老师发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挖掘出个性特点和兴趣特长,做到因材施教。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优劣势,毕竟对自我清晰的认识是更好地去规划自己的人生的重要前提。通过评价帮助家长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综合表现,帮助孩子做好清晰的生涯规划。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并非评价的唯一目的,能够清晰认识自我,发现自身优势并将这个优势长久地发扬下去,才是综合素质评价最重要的目标所在。
那么在综合素质评价的风向标下,教师和家长可以分别做些什么帮助到学生和自己的孩子呢?
教师应该通过学校综合素质的评价工作,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将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发挥至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在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中发现学生的朗读有情感,发音标准流利,那么便可适当引导学生在主持等方面的实践体验。发现有的学生文章写得不错,文采飞扬,可以在写字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现机会等等。
同样,家长也可在家校共育的大环境下,和教师一起去帮助学生找到最利于自身发展的特质,从而帮助孩子很好地规划自己以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