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的信息,不一定是知识
听罗辑思维知道的成甲老师,搜索后找到这本《好好学习》。副标题中的“个人知识管理”,让我想起正在摸索打造个人知识体系,顿时兴趣大增。
值得一看,恰好又有感兴趣的内容,直接学起来。浏览目录,全书分为四个部分。
跟其他讲学习的书有些不同,这本书章节内容并不是很多,很快就找出了感兴趣的内容。就在猜想这本书能给我多大帮助时,无意中点开了自序部分。
这一看,惊喜就接踵而至。
仅自序和引言两部分,就深有触动。成甲老师曾感受到需要尽快提升自我认知能力,那种迷惑我也有过;最大的感动则是,第一次有人告诉我,什么是知识。
自序中,成甲老师很诚恳的讲了自己学习知识管理及形成“临界知识”概念的前因后果,最后介绍了书中的四个部分内容及侧重点。
成甲老师在几次创业过程中感受到需要尽快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却没有找到相关的专业知识。在摸索中,通过从《美国之梦:富兰克林自己的故事》及《穷查理宝典》中受到启发,开始投入到学习和构建自己框架体系的过程中。用了4年多的时间,慢慢形成了对知识管理的独特认知。
看看成甲老师,再想想自己打造知识体系的计划,希望在这本书的帮助下,不会要4年之久。
书中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你知道的信息,不一定是知识。
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
朋友圈的文章、一本好书、得到课程音频等都是信息,至于是不是知识,还要取决于我们能否用它们改变自己的行为,产生新的结果。
换句话说,看完一篇文章、了解一个观点之后,受到启发,改进了思考问题的方式或者做事的方法,这个信息才是知识。
换种角度,衡量学习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是:学习之后,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到了改变。
认识到什么是知识,才能去管理知识,让知识发挥出它的价值。
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提高我们改变认知或行动的速度。
知识管理有三个维度:
第一个是数据管理的维度。所谈论的知识管理更多是具体的数据层面技巧。比如怎样整理文件夹。
第二个是信息管理的维度。我们关注的是怎样更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获得的各个知识点。比如,如何做读书笔记。
第三个是底层规律的维度。我们关心的不仅仅是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更关心自己的认知深度。
人们的学习大都集中在第一个层次,有一部分人达到了第二个层次。而在第三个层次上,真正融会贯通、把底层规律用到自己工作生活中的屈指可数。
用作者自己的话来概括这本书的特色:注重底层方法、思考逻辑和案例展示,希望用问题的结构而非信息的结构来展开全书。
这让我意识到,现在的学习正处于第一个层次,学习的最好方法就是,学以致用。